历史上没有汉朝的皇帝,没有汉朝就没有***吗?

gkctvgttk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没有汉朝皇帝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上没有汉朝的皇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2. 假设汉武帝没杀刘据,而刘据成为了皇帝,西汉历史会再出现英君明主吗?

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康熙乾隆

这里涉及一个庙号年号称谓的问题。庙号早而年号晚。

在历史上,像称呼什么“文帝”、“武帝”,还有什么“太宗”、“玄宗”这些光荣称号,实际上,都是皇帝的庙号,庙号一般通常都用“祖”或“宗”这两个字。

庙号说白了,就是皇帝活着的时候是没有这种称号的,都是在他们死了以后,朝廷根据他们一生的功过品行追封的。你比如,那个北宋皇帝赵祯,就因为他活着的时候仁慈得要命,死了就被追封为宋仁宗。他之前的所有帝王,都没有被冠以“仁”字为庙号的。所以说,“仁”,是对赵祯一生高度的概括
而“康熙”和“乾隆”就不同了,这个不是庙号而是年号。 年号和庙号相比,起源则最晚,明清时期很流行, 一般都是***用年号加帝的称呼。你比如, 清圣祖在位六十一年,就只用康熙这个年号。 康熙皇帝本来是位守成之君,但是死后庙号称呼为“圣祖” , 这就是他儿子雍正皇帝对他爹一生功绩的肯定。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历史上没有汉朝的皇帝,没有汉朝就没有汉人吗?-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照提问的顺序一个是谥号,一个是庙号,一个是年号。

国历史说皇帝或者国君周朝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只到隋朝,用的都是谥号。

这个谥号,是评价你一辈子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每个皇帝都有,干的好,就给个美谥,比如文、武、宣、明、康、庄等等。干的一般般,就给个平谥,干的不好,就给个下谥,乃至恶谥。比如桓、灵、炀等等。

历史上没有汉朝的皇帝,没有汉朝就没有汉人吗?-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在唐朝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唐朝以前一个皇帝想得到庙号让后人世代纪念那是相当困难的事。两汉那么多皇帝,有庙号的就只有六个,刘邦是太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刘庄是显宗,刘炟是肃宗。

但是到了唐朝后,继任者往往给前任上一堆美谥,搞得谥号冗长无比,且不具备评价一个皇帝的意义。而且唐以后每个人都有庙号。

所以唐朝以前庙号不是***都有,谥号又比较客观,所以唐以前都用谥号来称呼这个皇帝,唐朝开始谥号就开始堆了。比如李世民原来谥号就一个文,后来给加成文武圣皇帝,后来又给加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你就让人没法办了,写个李世民用谥号,光称呼就能费半页纸。

历史上没有汉朝的皇帝,没有汉朝就没有汉人吗?-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后来越来越夸张,比如朱元璋的谥号就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所以唐以后一般称呼皇帝就用庙号,太祖,世宗,显宗,肃宗,高宗,中宗等等都是庙号。

明清时期的皇帝其实既用庙号称呼,也用年号称呼。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又可以叫成洪武皇帝,清圣祖又可以叫他康熙皇帝。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了解三个概念:庙号、谥号和年号。

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宗庙里的排位,古代社会早期,庙号是很珍贵的,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得到的。像西汉的时候,只有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享有庙号。但在南北朝以后,基本上正经当过皇帝的就都有了。

谥号就是新皇帝给去世的老皇帝上的尊号,比如文、武、昭、宣、炀、哀等。在周代以前是没有的,在秦朝的时候短暂废除过,因为秦始皇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应该的。不过之后的朝代基本都继承了谥号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当然,一些有功于社稷的大臣也能获得谥号,如岳飞的“武穆”,曾国藩的“文正”等。

年号是统治者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题主提到的康熙乾隆等。年号是在汉武帝时候开始用的,中国第一个年号叫“建元”。年号的称谓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如1949年又称民国38年。有的统治者只用一个年号,有的统治者用多个年号。一个年号的永乐康熙帝我们可以用年号称谓,但像汉武帝经常更换的用年号称呼就乱套了。

我们以刘彻为例吧,其用庙号称谓是汉世宗,用谥号称谓是汉武帝,用年号是建元某某年、元狩某某年等。

最后我分享一个简单有效区分庙号、谥号、年号的办法。

庙号需要供奉在祖宗宗庙里,凡是带祖、带宗的都是庙号。谥号的谥是一种评价,是一个形容词,评价就有好坏,朝代名+谥+帝(王)中间的就是谥号,如魏武帝,蜀汉昭烈帝,吴大帝中的“武、昭烈、大”就是谥号。既不带“”、“”,又不带“帝”的就是年号,如嘉靖、道光等。

这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好回答。

我们只要区分谥号、庙号和年号就好。谥号是什么?谥号便是某个人(皇帝皇后文武大臣等非常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之事做一个简单地评价,皇帝的谥号一般是百官议定,而文武大臣有朝廷赐予。所以只要有地位的人死后基本都可以得到谥号。

庙号是什么?庙号也是要等人死了之后才能拥有,帝王死后,人们在太庙之中再建庙宇供奉帝王牌位,并将这个庙宇取名,便是庙号。一般情况下帝王需要有功绩和德行才能立庙(当然满清和蒙元的一些谥号和庙号就不要当真了),比如刘邦死后庙号是太祖,我们经常所说的汉高祖刘邦,这个“高”字其实是谥号,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现在史书上对于汉帝的称呼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所以我们叫刘邦汉高祖,叫刘彻汉武帝,汉武帝的谥号便是孝武皇帝,庙号是世宗,所以其全称是汉世宗孝武皇帝。

上面也说了,庙号是必须有大功绩的帝王才能有,而还有不少皇帝死后没有立庙的,比如汉武帝的老爹汉景帝,他是没有庙号的,只有谥号。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后世对于汉一朝都是用谥号来称呼,用庙号称不全。

到了唐,那些李老板们就有些坏规矩了,不管有功有过,全都有庙号,而且谥号从汉的1-2个字开始奔跑,比如李世民刚开始谥号是文皇帝,后面加谥文武圣皇帝,然后再加文武大圣皇帝,最后还加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加了这么多字,我们称呼李世民总不能叫他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吧,加上唐的皇帝基本都有庙号,所以为了方便基本都是用庙号称呼,所以我们称呼他是唐太宗

当然最坏规矩的还是满清的兄弟了,比如慈禧的谥号就有23个字,我念完都喘不上气了。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洪武,康熙之类的称呼,这个是年号。这个最早是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的,为的是方便在编年体史书纪年,也就是说这个称呼其实是个界定时间的工具。一个皇帝有时候会有多个年号,比如武则天武老板就有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龙五个年号。到了明清时期,皇帝都是只用一个年号,然后这班爱偷懒的历史学家发现用年号称呼他们这些皇帝好像更方便,就继续偷懒了。

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说一些这三者称呼 的区别,至于如何订庙号,如何加谥号这些,太多太复杂,我也不多赘述,看了容易睡觉。

***设汉武帝没杀刘据,而刘据成为了皇帝,西汉历史会再出现英君明主吗?

刘据在政治上相对来说还是比汉武帝有不小的差距的。

汉武帝选择和培养的接班人,是帝王这个惟一保留的“大道家贵族”(“大巫”),同时又是“独尊儒术”之后的“儒家平民”后代,既要有贵族的尊严和骄傲,又要有平民的平和和温情,既要针对有贵族的“魔性”,也要有针对平民的“神性”,如何斩断一般的贵族皇后对帝王行政的干预,汉武帝与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做法不同,他选择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儒家皇后卫子夫,没有任何政治根基的平民担当皇后,其隐含意思就是“想杀就杀,想废就废”,不会引发任何国家管理上的反弹。

但汉武帝在帝王位置上待得太久,使得卫子夫这个儒家平民皇后逐渐控制部分权力形成新的“道家贵族”,汉武帝察觉这一苗头,通过[_a***_]江充予以了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卫子夫不合时宜的进行了军事反抗,坐实了自己的嫌疑,汉武帝作为“杀母留子”制度的首创者,本来就是准备杀掉卫子夫,而留下刘据性命继承大统的。

刘据最后选择了***,这就导致了汉武帝的大失所望,毕竟除了封建帝王皇权的联系,他们还有父母子女的人伦的联系,所以他修建了一个亭子来纪念刘据。

但是,刘据还是没有领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平民治国理念,以他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格,极易向新“道家贵族”妥协,导致权臣的出现,出现贵族治国的情况,后来,他的后人刘病已则基本继承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衣钵,“帝王道家(含分支法家)”为体,“大臣儒家”为用,实现了“内聖外王”。

基因的遗传使汉宣帝刘病已成为了功绩彪炳的一代英主,只不过他的下一代却不懂得“独尊儒术”的实质,搞了个“内外皆聖”,只强调为帝王担任“耳👂”、“口😚”,而大权旁落,无人担任“王👑”的职责,就事实开始培养起了“新道家”权臣,削弱了皇权,王莽这个“儒家平民”领袖成为了事实上的“新道家贵族”,后来篡夺了大汉江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没有汉朝的皇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没有汉朝的皇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庙号 谥号 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