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的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朝的历史人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汉时期历史文化名人排名?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3,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
“汉赋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赋圣”、“辞宗”,少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景帝时,以赀为郎,为武骑常侍,非其所好。后病免,客游梁。善辞赋,作《子虚赋》。
汉代姓徐的名人?
徐孺子(***~168年),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人。 东汉时期名士,世称"南州高士"。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汉灵帝初年,徐稺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徐稺因其"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受到世人推崇,被认为是"人杰"的典范和楷模。
1、徐稚,东汉桓帝时隐士,因不满宦官专权,终不为官,被称为“南洲高士”。
2、徐伯,西汉水利家,于武帝元光年间主持漕渠开凿工程,修成全长300余里水渠。
3、徐樨,汉朝人,江西南昌名士,台湾的徐氏家族,多以徐樨为太上始祖。
4、徐荣,汉中郎将。
6、徐奕,字季才,东莞人,东汉末官员,任命于曹操,为人忠直。
历史上有哪些勤奋好学的名人?
1.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2. 洗笔成墨池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3.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战国时期的苏秦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5.焚膏继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的历史人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