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通史汉朝历史第一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通史汉朝历史第一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第一部通史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取材广泛、***择审慎的实录,是中国文史学界的不朽巨著。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计130篇,526500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22年),前后跨越3000多年历史,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洋洋洒洒,林林总总,使它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书八篇,有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历法、重大祭祀、地理环境、经济政策等自然与社会方面的内容;世家三十篇,记诸侯、封国的历史及其与王朝或皇朝的关系,记录历史上有特殊地位和重大贡献的人物的历史;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各阶层代表人物的立传。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东至朝鲜、日本,把通史的时空界限第一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因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其主体,故被称之为纪传体,《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国通史楚汉战争内容概括?
公元前206年,即汉王,元年5月,刘邦任命萧何为总理,负责管理巴蜀后方地区。他亲自和韩信率领军队从陈仓(现宝鸡, 陕西以东)走私并迅速占领了整个关中。此时,著名的楚汉战争正式爆发。
楚汉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邦处于劣势,多次被项羽击败。后来,刘邦疏远了项羽和范曾,并逐渐占据上风,最终彻底击败了项羽。
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项羽在关东聚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秦亡.
刘邦欲称王,派兵驻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入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
项羽命英布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军不足10万,自料力量不敌,竭力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请为调解,并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后刘邦乘齐、楚两军胶着之际,在洛阳以项羽***楚怀王为口实,为义帝报仇讨逆为政治号召,联络各地诸侯王攻楚,一举袭占楚都,项羽留部将继续击齐,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逃回荥阳,此役,汉军元气大伤。
后刘邦背弃与项羽“中分天下”的约定,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
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至乌江兵败自刎。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书是中国第1部经传本?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130篇,52.65万余字。司马迁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_a***_]。司马迁还亲自***访,进行实地调查。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也堪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人们将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而二人也被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不仅在古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上具有辉煌的成就,甚至在世界古代史学史的研究上也是成就非凡的。《史记》开启会通古今撰成于一书的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的史学家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通史汉朝历史第一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通史汉朝历史第一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