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历史七下期中复习,初一历史汉朝

gkctvgttk 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七下期中复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的历史七下期中复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长城距今已有多少年?
  2.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长城距今已有多少年

最早的秦长城距今已有2000余年,最晚的明长城距今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提起长城,大多数人都知道专门防御北方胡寇所建立万里长城,那是由战国时期燕国赵国秦国先后建造而成,又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蒙恬驱逐匈奴到漠北,把燕长城、赵长城连接起来。蒙恬就是成龙电影神话》里蒙毅的大哥。

汉朝的历史七下期中复习,初一历史汉朝-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根据历史记载,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从公元前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最早的秦长城距今已有2000余年,最晚的明长城距今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汉朝的历史七下期中复习,初一历史汉朝-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汉朝的历史七下期中复习,初一历史汉朝-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长城大约2228年左右的历史。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

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大名府故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东南部的大名县。大名府春秋时代名"五鹿",宋仁宗庆历二年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现在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公元360年,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现存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现在的大街乡大街村就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故城遗址内的南门口、东门口、北门口、铁窗口四个村庄是当时府城的四个大门。  

 十六国至明朝都是中国北方重镇,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年—884年),为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至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对大名城廊进行了增修,改名为北京。当时主要是增修了内城和外城,修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公里,修筑的外城周长为24?3公里。宫城南有三门:中为“顺预门”、东为“省风门”、西为“展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至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发大水,水位漫溢城墙,城沦于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为废墟。而后又迁修于艾家口,即今大名城。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因漳、卫河同时泛滥,府城被淹没。  

 唐僖宗中和(881年—884年)年间,为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至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对大名城廊进行了增修,改名为北京。至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发大水,水位漫溢城墙,城沦于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为废墟。而后又迁修于艾家口,即今大名城。  

 大名府故城曾三次为国都。第一次是五代唐(后唐)的时候,在这里当政的第一个皇帝是李存勖。他是和后梁(亦称朱梁)长期战争中,于公元923年(即后梁末帝龙德二年)4月在魏州(即大名)登上皇帝位的。国号大唐(即后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都名东京。他以魏州府舍为宫殿取名“兴圣宫”。同时,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把县衙在魏州城里的元城县改名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元城、贵乡两县都是现在的大名县)。那时后唐已有十三个节度、五十个州。当年灭朱梁,从东京(大名)移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名为邺都。  

 第二次是北宋宋仁宗时期。公元1042年即宋朝仁宗庆历二年的时候,在宋朝的北方有个强国辽——契丹。他集结重兵于幽、蓟一带,即现在的北京以东蓟县、通县、唐山之处,声言南下攻宋。这个消息,使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惊慌异常。宋朝廷召集东京的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有三派不同的意见:一是逃跑派,他们主张避开契丹的锋芒,把京城从汴梁往西迁到洛阳;一是主和派,他们主张派员去契丹求和,无非是割点地、赠点金,讨个[_a***_]局面;另一派是吕夷简,他主张迎敌北上,建大名为北京,敌如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打他个头破血流。仁宗***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    第三次是叛宋降金的被金朝封为藩国大齐皇帝的刘豫。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从北方强大起来,于公元1125年灭掉了辽国,臣服了西夏。接着又进兵中原,南下攻宋,于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冬,攻破了宋的京城——汴梁。第二年九月俘去宋徽宗与宋钦宗,把宋朝的统治者赶到了长江以南,北宋亡。从此,在我国北方广大土地上建起了一个金朝。为便于他的统治,于1130年(金天会八年)在中原(冀、鲁、豫)地区建立了一个藩国(藩辅),国号大齐,金立叛宋降金的济南知府刘豫为大齐子皇帝,建国都于大名府,都名仍为北京,年号称阜昌,以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为阜昌元年。公元1131年(金天会九年,阜昌二年)刘豫从大名迁都于汴梁,改北京(大名)为北都。公元1137年(金天会十五年,阜昌八年),金废齐国,降刘豫为蜀王,当年徙刘豫家属于临潢(今山东)。刘豫当子皇帝共八年,其中以大名作国都二年,作副都六年。   大名东西两城,是自隋唐中经宋元明清直至本世纪30年代前的冀南及更广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除作过三次国都外,自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6年)的一千七百多年里,先后还是郡、州、府、路、道、专区的所在地。     五礼记碑原散落在大名县双台村。据河北省文物局鉴定,它是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古石碑。碑首为八龙戏珠圆首,碑额正面透雕盘龙,两侧龙头朝下,龙嘴尖长,形象生动逼真,气势非凡,颇具唐代风格。碑额阳面正中是宋徽宗御题篆刻“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纵排八个大字,故后人简称“五礼记碑”。碑身两侧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正面碑文为宋代“五礼之仪”,故又将此碑称为“唐宋碑”。碑座为一硕大的赑屃,虽然头残缺,但仍然看得出雕刻工艺精湛,神态活灵活现。而关于“五礼记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1401年(明洪武三十四年)4月,漳卫漫溢,洪水冲淹大名府城,大碑掩埋地下。公元1548年(嘉靖戌申年)3月,大名府知府顾玉柱发掘此碑,然大碑已断分为9块。从此,这块古巨碑在双台村静静地躺了400多年。双台村人也把它当村神对待。谁家有灾有难,有过不去的坎时,就到古碑前焚烧供奉,膜拜许愿。几百年来古碑已成为双台村的护村使者,成为“镇村之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的历史七下期中复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的历史七下期中复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长城 大名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