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汉朝内外朝制度的变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汉朝内外朝制度的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武帝时设立的内外朝制度,对西汉后期的影响有哪些?
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为了集中权力削弱相权而***取的一种制度调整。其根源是封建大一统体制中伴生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汉武帝凭借帝王权威,修正原有的三公九卿制中丞相权力过大的制度设计,任用身边亲信和品级较低的侍从分化和剥夺相权。内外朝制度不仅对汉武帝之后的西汉王朝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后世封建王朝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根本的思路遵循。
丞相一职在秦汉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中地位非常重要,按如今的政治观点看就是***总理的角色,负责整个国家的行政事务管理。皇帝则如同国家元首作为最高权力象征,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最高决定权,但对很多具体行政事务并不具体负责和管理,因此在国家日常事务中即显得没有那么有“存在感”。
丞相的定位:丞相在三公九卿制中的定位就是协助君主管理一切军国大事,某种意义上就是皇帝的替身或者“副皇帝”,也即皇帝可以管的事情几乎都可以管。这样的定位在皇帝年幼或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是可以较好维持一个国家或政权运转的。但是如果皇帝有能力或者有意愿管理国家事务时,就必然要与丞相产生矛盾,两人的能力是否互补?权力的界线在哪?那些事情是需要皇帝亲自裁决?哪些事情丞相决定就可以?
权力的排他性:在私有制社会中,皇权天然具有排他性,任何一位皇帝都不会允许有人染指他的权力,除非他没有能力捍卫他的权力。丞相的定位又决定了它必然要行使与皇帝相似甚至相同的权力,因此就成为最可能侵犯皇帝权威的人。
汉代丞相的权力:三公九卿制度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三公”权力地位最高。太尉虽然位同丞相,但是他的职权仅限于军事,对于政事毫无干预之权。御史大夫虽然掌握监察之权,但却又是副丞相,也即丞相的副手,故而仍需听命于丞相。九卿则位在三公之下,他们一方面是皇帝的臣子,但都听命于丞相。由此中央***的一切事务都可以由丞相管理,所以汉代的丞相权力极大。在西汉前期的丞相府中设有百官朝会殿,也即百官日常要到丞相府议事,然后将讨论决定由丞相报送皇帝裁决。而且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幕僚班底只有尚书台一个机构,丞相府则有十三曹属官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办公机构。
因此,在我国的封建大一统体制下,皇权和相权矛盾就成为一个跨越千年的命题。而汉武帝时期就是这一矛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爆发期。
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和身居高位的前朝老臣在治国理念上有诸多分歧,另一方面其个人希望放手施展抱负却受制于丞相制度的约束。因此他开始着手削弱相权,而***用的方式就是实行內外朝制度。
扩大侍从规模和权限:刚才提到汉代皇帝身边的政治幕僚机构只有六尚中的“尚书台”,而且人数也只有区区数人,同时尚书品阶较低还仅仅是负责帮助皇帝草拟文书。因此汉武帝首先***取扩大侍从规模和权限的方式来削弱相权,一方面他将自己信任和提拔的青年才俊纳入尚书台,同时还将信任的朝中大臣加上侍中等名号,这种额外的加官让他们可以出入皇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
这是汉武帝对君主集权的一次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历史总的趋势,便是相权不断得到削弱,君权不断得到加强,从汉武帝这里已经开始。
汉承秦制,中央朝廷***用的是三公九卿的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丞相副手),而九卿也隶属于丞相。
从这个制度的设定我们便可以看出,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对军权形成了有效制衡。因为太尉主管全国军事,而军权则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太尉常常不设置,往往太尉的功能便归于丞相。如此一来,丞相的权力就更大了。
比如吕后想封吕氏子弟为王,便受到当时的右丞相王陵***。后来,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同意吕后分封,才使得吕后的想法成为现实。而汉景帝时期,景帝和窦太后想封皇后的哥哥为侯,却因丞相周亚夫的反对而作罢。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现象依旧严重。汉武帝的舅舅田蚡,把持了***的推荐权,引起了汉武帝极大的不满。
皇帝任命官员都受到丞相的严重制约,这对于强势的汉武帝来说是不可容忍的。但此时,不仅连外朝都隶属于丞相,就连皇宫之内的官员,亦是如此。在汉武帝时期,皇室的一切事,归属于御史中丞管理。而御史中丞隶属于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又是丞相的副手。
如此一来,皇帝有事则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上报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去找丞相处理。而丞相有事情,也是按照这个步骤再按原路转回皇帝处。
丞相不仅管理百官,还管理皇宫中的一切,喜欢独断专行的汉武帝势必要打破这种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中朝”也就应运而生,也就是通俗讲的“内朝”,以区别于丞相统领文武百官的“外朝”。
为了摆脱丞相对自己的制衡,汉武帝选取一些侍从或者心腹,加上侍中、常侍、散骑、将军等名号,跟随在他身边,随时备咨询,参与谋议。
汉武帝时期,随着边疆地区战争的增多,奏章的数量也极具增加。为了处理这些文书的工作,汉武帝又启用了宦官为中书,掌尚书之职,专门负责保管、传递这些奏章。
如此,这些随时跟随在皇帝身边的侍从或者心腹,便可以直接秉承皇帝的意志,共议国家大事。“中朝”的形成,无形之中便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使得皇帝集权得以加强。皇帝的许多决定,便可以绕过丞相而自己决定。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全过程,要巩固皇权就得限制相权,但是皇帝却也离不开宰相。
怎么办呢?
汉武帝发明了内外朝,让内外朝互相前置,自己稳坐***。
1.内外朝制度设立后,内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实行决策,实际上掌握了实权;而以丞相为首的中央***的职能则龟缩到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
丞相的不仅累的要死,而且时时被皇帝怀疑,生命时刻被威胁,没人愿意干。
2.内外朝制度的形成对后世封建王朝都有着重要影响。皇帝为了集权,必须选自己信得过的,除近臣外,外戚甚至宦官成为逐渐掌权,长久之后就造成了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
3.历代皇帝也想了好多办法来解决问题,内外朝显然越来越不起作用。到了后来的朝代有了左右宰相,有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老朱干脆不要宰相,但被累的要死,还是需要有秘书,这些秘书慢慢发展就成了内阁大学士,清廷有了军机处。
4.总之内外朝是君主集权的起初的尝试,初衷是好的,但其副作用也很明显,更多的是留给了后世君主一些思考和新的尝试。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是如何的情形?也只有在搞清楚这个内外朝制度的基本概念与形态之后,再能进一步阐释它对西汉后期的影响有哪些?
但是,一言以蔽之,内外朝制度之所以肇始于汉武帝一朝,无非就是皇权开始逐渐专治,相权则开始被压制,被分解,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围绕着此问题的回答,子由且从两个方面做出诠释;
一,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实际上,在汉朝初年的整个朝官体系当中,是明确的没有什么内外朝区分的,这个所谓的内外朝概念,正是在汉武帝刘彻时期,才出现了中朝、外朝的说法,即题主所谓的内朝与外朝。
汉唐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怎样的?谁的更有优势?
地方行政制度对***的巩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唐两代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不尽相同,那么,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汉代的地方制定
汉代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即郡国并行制。西汉时期,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长官为太守,由皇帝任命。县是地方基本行政单位。万户以上设县令,不足万户设县长,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什、伍。此外,没十里仍设有专门维持治安的警察性组织——亭,亭又是中央与郡国文书传送的驿站,所以也称“邮亭”,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西汉还实行封国制。西汉初年的封国在行政地位上分为两个等级:一等的称王国,相当于郡,二等的称侯国,相当于县。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三州,设刺史为长官。当时州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东汉灵帝时,把州确定为中央与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县***地方制定。同时,把刺史改为州牧,为最高长官。
唐代的地方制定
唐朝初年,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另外,唐朝还在特殊地区设与州同级的“府”,长官为尹或牧。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唐代在州之上还有道的设置。唐太宗设置十道,唐玄宗增至十五道。为了巩固边防,唐初在边塞地区设置都督府。高宗永徽后,大都督改称节度使,管辖几州的军事,不能过问行政。中唐以后,节度使权力逐渐变大。唐朝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乡、里、保、邻。
以上便是汉、唐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谁更有优势呢?
汉朝的地方行政区域设九州,北方是冀州,青州,幽州,并州,西北是庸州,凉州,西南是益州,东部是徐州,中部是荆州,后来增加了南部交州。各州最高军政长官叫州牧,代天子巡牧的意思。副长官叫刺史,一开始是朝廷派到地方监督州牧的,后来演变为地方第二长官了。
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不太清楚,总体感觉,一是全国划分为更多的道,道是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区域。二是州一般指城市,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刺史相当于***。
唐朝真不太了解,是我自己想象的答案。
西汉和东汉是否为两个王朝,还是一个单一的王朝,被王莽分隔开来?
在我看来,西汉和东汉其实是一个王朝。
从法统上来说,西汉和东汉都尊刘姓为皇族,在皇室血统上是一致的,天命在刘姓,是大多数天下百姓都认可的事。血统即法统。包括王莽在内,他本人也是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作为西汉外戚[_a***_]家族的重要成员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他的权力来源也是因为与西汉皇室有比较接近的关系。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天下大乱之时,也是因为刘汉皇室宗亲的身份,使他拥有了别人没有的号召力和合法性。
从器物制度上来说,两汉是一脉相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古代王朝的祖制具有宪法性的地位,很多行为规范都是一种类似现在英美判例法的方式,以祖制和先祖皇帝的做法作为后世皇帝行事的一部分依据。祖制规范王朝的运行,也一定程度上约束皇帝的权力。王莽虽然有变化,但是时间很短,对社会的影响还没有那么深入,而且其行政的恶果很快就显现,不得民心,很多理想化的政令难以长期贯彻下去。光武帝刘秀上台第一件事肯定是顺应民心,拨乱反正。
这当然是因为汉的政治遗产极为丰厚,王莽改新时,汉王朝的气脉并未衰竭,人们反王莽,并不反汉,相反是站在西汉的参照系上去谴责王莽。
这与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建立的以汉为名的***,北汉、南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割据***只是托名,从法统到血统到各种文化早已经完全不同。
我是小张道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西汉和东汉是两个王朝。
从表面来看,西汉与东汉的皇帝都姓刘,而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但实际上东汉和西汉有很大的不同。
一、首都不同。
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持到长安,后来回到了洛阳,又被曹操挟持到了许昌,直到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二、立国基础不同。
刘邦以布衣身份起兵反秦,后又经过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秀则以刘邦的后人也可以说是皇族身份起兵,经过了长达十二年的战争,消灭了更始、赤眉军等割据***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东汉王朝。
三、政治制度不同。
首先要清楚的是历史朝代所谓的东西南北前后等都是现代历史学家加上去的,在朝代当时是没有的!
其次,看两个朝廷是否是一个王朝我觉得有两点,一是看统治者是否同姓同宗;二是后面的王朝是否遵从前面的王朝。
西汉末期,王莽篡位改制建立“新”朝,但时间很短,公元8年~公元23年,仅十六年。
王莽
后来,新朝末年,天下大乱,身为布衣的刘秀,公然与新朝***对立,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由此可见东汉刘秀是遵从“西汉”的。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由此可知刘秀也是西汉王室的后世子孙,是同姓同宗的。
因此我认为所谓的“东、西汉”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点而被现在的历史学家人为定义的,其实还是同一王朝!没有改朝换代!只是在汉王朝前进过程中中断了十六年,出了个新朝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汉朝内外朝制度的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汉朝内外朝制度的变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