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为什么要杀汉朝皇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上为什么要杀汉朝皇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既然藩王对西汉威胁那么大,皇帝为何还要封王?
1.汉立国时是不得不分封诸侯,因为当时都是平起平坐一起打天下的
2.初期开始削弱异性诸侯国,为了屏障匈奴,增强对中央的支援以及***保障,用分封同姓诸侯代替了异性诸侯。
3.文景时期的诸侯国***,尤其是七国之乱,中央开始削蕃,但同时抓住时机也开始大肆分封,这主要是得益于贾谊《治安策》。目的是通过分封小诸侯国来分裂大的诸侯国。没错,主父偃的推恩令在贾谊得《治安策》面前就是弟弟。
4.武帝时期,经过前面边打边分封,再到推恩令,接着又是酎金夺爵,诸侯国已经失去抗衡中央王朝的能力。
5.武帝之后,分封藩王只是皇族传统的延续,藩王实权微乎其微。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是从人情世故方面总结出来的。
西汉初期,刘邦封异姓王,犒赏那些跟随自己南征北讨的功臣良将,但先后都因谋反或者疑似要反而被镇压。
考虑到江山得来不易,而且一个好汉三个帮,得有人辅佐,那不如让自己兄***侄上位,分封到各地做王,协助巩固王朝统治。
王朝统治基本都这样,中央***势力强劲,地方诸侯肯定是老实本分,尽心辅佐,一旦中央政权实力不济,地方诸侯却越来越强,有造反之心那是肯定的,因为权力,皇位才是极限。
所以不是封王是反的原因,而是中央***实力不济,才给了他们反的动力。唐朝节度使叛乱,那也没有封王。
在中国古代,地方势力一直是令中央极为头疼的存在,尤其是在西汉,诸侯王的强大势力,令朝廷焦头烂额。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而这也为诸侯作乱埋下了伏笔。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很少对地方进行干涉,这使得西汉的藩王拥有极大的自***。
比如西汉初期最著名的藩王,吴王刘濞,他统辖三郡五十三城,是吴国真正的主宰者。吴地盛产铜,刘濞就利用这些***,广招天下的亡命之徒,让他们盗铸铜钱。此举当然是违反法令的,但刘濞却依旧不满足,他见吴地滨海地区产盐,便又令人造盐,贩卖到全国各地。由于吴国经济富足,刘濞规定,吴地境内一律不征赋税,这使得百姓们都愿意前往吴国。
对于吴国百姓来说,刘濞可能是一位贤德的君主,但对于中央朝廷来说,刘濞却令他们如鲠在喉。本来吴国和中央朝廷的关系还算过得去,但吴太子和皇太子争胜,被皇太子失手打死,这使得刘濞对朝廷愈发怨恨。
而刘濞只是西汉诸侯王的缩影,在文景两帝统治时期,许多强大的诸侯国都肆无忌惮,他们与文景两帝的血缘关系也没有那样浓厚,所以时常做出对朝廷不恭的事情,挑战朝廷的权威。
汉景帝继位以后,深知诸侯国对自己的巨大威胁,于是他听从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被削藩的刘濞等人自然不愿坐以待毙,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刘氏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造反。刘濞和诸位诸侯王征募了三十余万人,同时联合匈奴、东越人,一时间声势浩大。
汉景帝起初不想与刘濞等人刀兵相见,于是他将晁错腰斩,以期安抚刘濞,但是刘濞已经造反,又怎会半途而废?汉景帝见没有办法,只能派兵镇压。经过艰苦的战斗以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叛乱的诸王全部身死。
按理来说,诸侯王造反失败,正是汉景帝彻底废除诸侯王的大好时间,但汉景帝却没有这样做,他保留了诸侯国。汉景帝没有乘胜废除藩王,应当有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郡国并行制是先祖刘邦确立的制度,诸侯王手中的封国都是刘邦所封,汉景帝不好夺过来。更何况,在七国之乱时,还有不少诸侯王勤王有功,一旦废除藩王,没办法给他们交代,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规模更大的造反。其次,汉景帝不废除藩王,是因为诸侯国实质上已经无法给中央造成威胁了。尽管七国之乱以后,诸侯国依旧存在,但许多权力被朝廷收回,他们的物质力量和军事力量完全无法和中央抗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为什么要杀汉朝皇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为什么要杀汉朝皇上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