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谈汉朝新疆屯田的历史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谈汉朝新疆屯田的历史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出使在建元3年(前138年),目的是为了出使大月氏,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但是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安居乐业,不愿东归.
张骞没达到目的,其作用是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出使是元狩4年(前119年),当时汉军进军漠北与匈奴决战,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控制下的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汉朝对抗.
张骞建议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
于是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队伍向西域进发.到达乌孙时,正遇上其内乱,乌孙无意东归.
原定目的虽未达到,张骞派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蜀是天府之国,为什么诸葛亮,姜维北伐都要把大量时间花在屯田?
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粮草对于战争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在这六年间的北伐战争中,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多次因为粮草短缺问题不得不撤兵。这就不禁让我们疑惑,坐拥天府之国的蜀国为***频受制于粮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粮草难题,在三国时期,屯田制可以说是解决粮草问题的重要举措。屯田制是让士兵耕种田地,更通俗的说就是让士兵在闲时从事农业生产。而屯田制也不是蜀国独有的,在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都有屯田制,可以说屯田制的发展使得粮草得到了大量的补充,间接的影响着战争的走向。
由此可见,战争前期的准备除了训练士兵外,粮草的储存量即后勤保障则也是战争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作为蜀汉的诸葛亮,姜维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每次战争前都要准备大量粮草。而作为天府之国的蜀汉却并仍然无法供应数万大军的粮草,因此,诸葛亮开始了屯田制,以解决粮草短缺的问题。
粮草供不应求
得益于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成都平原在三国时期生活富庶,粮食产量极高,但供应汉中前线却依然吃力。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的军人标准是每月“三人合十石”,也就是说三万人一个月就要十万石粮草。由此可见,一支是十万的军队一年就要350万石粮草,再加上老百姓的口粮,那一年的消耗可想而知。因此,虽然蜀汉拥有着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其粮草仍然捉襟见肘。
在魏国灭掉蜀国后,蜀国国库更是仅有“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绢各二十万匹”。我们看《三国志》可以看到,曹魏在许都屯田仅仅这一个地方一年就有谷百万斛,而蜀国余粮都比不上魏国一地的产量。由此也可以看出蜀国的粮草短缺。
蜀国的天府之国尽管产量高,但由于可耕种面积小,蜀汉人口少,仍然无法满足自身对于粮食的需求,如何解决粮草问题一直是蜀汉政权的首要问题。在失去荆州前,尚且可以通过上庸等地将荆州的粮草运往汉中,在失去了荆州后,如何解决粮草问题已经成为蜀汉发展的重中之重。
粮草运送艰难
汉中作为蜀国进攻的前沿阵地,依托秦岭和大巴山,可谓易守难攻之地。凡事有利也有弊,环绕的群山不仅阻挡了魏军的进攻,也阻碍了蜀汉自己的粮道。汉中作为前线,往往需要从成都平原将粮草转运过来,经剑阁翻越大巴山到达汉中。可想而知,在如此崎岖的山路上运粮,不仅危险,而且运粮的部队消耗也大,往往粮草都在运送途中就消耗的差不多了。为此,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对于本就粮食不多的蜀汉来说,这种方法仍然无法满足前线士兵的粮草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本来粮草就不多,运送起来还比较困难,因此,诸葛亮在汉中开始了屯田制以寻求粮草的自给自足。而屯田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诸葛亮北伐过程中的粮草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国虽然是天府之国,但是北伐用兵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消耗粮食肯定很大,用军队种粮,既不耽误士兵训练,也不给百姓增加赋税,还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北伐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所以说很有必要!
三国时期,蜀汉的诸葛亮和姜维为北伐而在汉中地区大肆屯田是有相当必要的,蜀中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也的确不缺少粮食,但蜀中最重要的产粮地是在成都平原,蜀中的道路多山,粮食和物资从成都运送出来很困难,损耗也特别高。
三国时期没有飞机、汽车,没有修建高速公路的技术,粮食生产出来,要运送到前线只能依靠人扛马驮,包括其余所有生产出来的军需物资都是如此,粮食和物资的运送也只能依靠落后且破旧的道路进行。
李白曾作诗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以想象出蜀中物流的难度。到21世纪,根据高速公路的里程,汉中到成都有将近450公里路,也就是900里,这还是现代交通便利的环境下计算出来的路程。
而在一千多年的三国时期,没有爆破技术钻山洞和架桥,无法拉近成都到汉中的距离,估计从成都到汉中运粮路线的长度要远远超过900里,也就是说,从成都运粮到汉中,沿途有超过千里的路程,再加上道路难行,即使拼着损耗,运送一次粮食或物资要花费的时间也特别长。
在这种运输环境下,诸葛亮和姜维只能在前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地屯田筹集粮食,而蜀汉当时唯一的北伐基地汉中碰巧就有能够屯田的先天条件,在汉中地区有汉中平原(今划归陕西省汉中市)作为重要的产粮区,被誉为“鱼米之乡,国宝之府”。
当初刘备占领蜀中后,为何迫不及待的北上和曹操争夺汉中?就是因为汉中可以养兵、屯兵和筹粮,对于以北伐曹魏为最高战略的蜀汉来说,汉中是必须要占领的。否则,蜀汉就会被曹魏死死地困在蜀中,拿下汉中,刘备可以称王,因为有了北伐争夺天下的基础,没有汉中,刘备就仅仅只能做个益州牧。
同样,在蜀中东边由关羽镇守的荆州也是著名的产粮区,也是蜀汉准备的另一个前进基地。在刘备占领蜀中之前,曹操为何会忽视蜀中,不把它视为威胁?赤壁大战后,刘备和周瑜为何也都把蜀中视为囊中之物?不是因为刘璋软弱,而是因为当时的蜀中能打出来的道路全给堵上了,刘璋只能防守而不能进攻。
在蜀中出来的道路上,汉中有张鲁盯着,荆州有刘表盯着,赤壁大战后是和东吴争夺荆州获胜的刘备虎视眈眈,双重看护下,刘璋即使有心参与争夺天下,也没有条件,从蜀中出兵进攻汉中和荆州,先不说军队的实力,可要全部依靠从成都运送物资出来,那消耗的物资和粮食就绝对是天文数字,谁也耗不起。
诸葛亮和姜维在汉中就地屯田,是没办法的事,可以减少对千里之外的成都的依赖,在后勤保障上,蜀汉的条件远远没有曹魏和东吴方便。不过,汉中平原的面积有限,蜀汉的人力也有限,三国时期的生产力也远远不能和现代比,所以,诸葛亮和姜维即使在汉中大肆屯田,也依旧不能完全解决北伐所需,这也是他们屡屡徒劳无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谈汉朝新疆屯田的历史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谈汉朝新疆屯田的历史意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