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与罗马联姻的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汉朝与罗马联姻的历史人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邦为什么要和匈奴和亲?
首先,西方初期,刚刚立国,百废俱兴,而匈奴的战斗力不输于秦国的精锐士兵,同时,刚刚经历了战乱的百姓已经对战争抵抗,人心思定,而为了安抚匈奴,也只能走和亲一道,真正跟匈奴的战略反击要等到文景之治后,国家积累了资本,才有了汉武大帝的出现,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作出的种政治联姻。这种和亲可以说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或者隐或显的影响,但严格意义的和亲真的源于汉朝。为什么强大的汉朝会和匈奴联姻呢?我分析下,不对勿喷。
第一,汉朝初建,连年大战,民生凋敝,综合国力正是最差的时候。匈奴却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败大月氏,
征服楼兰,乌孙等20余国。匈奴居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这种情况下,汉朝选择余地不多,打也打不过,就算是打赢了,也无法歼灭,只赶跑,过几天又回来了,徒废国币,意义不大。所以和亲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第二,内部不稳,汉朝初建,人心求安,诸侯王野心勃勃。汉朝建立后,刘邦分封天下,以前一起打天下的老弟兄都封了王,有地盘,有兵马,如果对匈奴败了,异性王肯定自立,这不是刘邦愿意看到的,必须先解决他们,才能对外用兵。所以刘邦回来后才会先后杀掉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韩王信在白登之围前就投降匈奴,当走狗去了。
那么匈奴就这么容易愿意和亲吗?其实也不然虽然匈奴把刘邦包围在白登山,但是这几万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吃点,围攻七天却无寸进。***由周勃率领着的二十多万的汉军主力正在从侧翼包抄匈奴军队,如果匈奴军队不撤退就会被汉军主力围歼,所以匈奴军队只是包围了刘邦七天就赶紧撤退了。从白登之围,匈奴也看出了汉军强大的战斗力,所以也就接受了和亲政策。
两个国家谁也灭不掉对方,汉军马少,只能击退,却无法歼灭匈奴。匈奴人少,可以打败,却无法长期占领,和亲就成了必然的一种选择。
刘邦开创了汉代,统一天下,也是经历了大规模的征战,刘邦来自平民,作为一个草根皇帝,他比别人深知百姓的艰难,与战火对于百姓的残忍,所以汉代初建,面对比自己更强势的匈奴,选择和亲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决定。也是为了汉朝长远的发展而考虑的。
刘邦在白登之围后,以和亲的方式解围,之后的近七八十年里,基本都是和亲方式解决外患问题,为后人所诟病,直到汉武帝北击匈奴,汉匈战争近四十年,基本解决外患问题,但是武帝之后,虽仍然打击匈奴,但多数时候还是和亲为主。
和亲只是方式,不是本质,倒不是匈奴缺女人,而是和亲需要陪嫁东西,陪嫁的东西才是别人看中的。
为什么和亲呢?
匈奴南下,目的很明确,抢人口、财宝、生活物资,他们对汉朝的土地没兴趣,因为他们根本就守不住,要了也没用。
这也是为什么陈平去谈判,可以很容易就解决问题了,并不是靠吹耳边风,而是匈奴达到了目的,且汉朝大军马上就来了,打起来必然吃亏,不如顺水推舟,方正杀了刘邦也没用。
汉初也不是打击不了匈奴,打击匈奴很简单的事,以陈汤的说法,汉朝士兵打匈奴,一个可以打五个。
汉初不打击匈奴,根本原因在于,汉朝最大的矛盾,是内部矛盾,是中央***与诸侯王的矛盾,刘邦是跟异姓诸侯王的矛盾,文帝景帝武帝是跟同姓诸侯王的矛盾。
如果大军压境,跟匈奴死磕,打残了匈奴,自己也元气大伤,从而给了诸侯王可乘之机,
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如给点钱,解决了内部问题,整合***,然后再打击匈奴。
汉武帝可以打击匈奴,名将辈出,并不是汉武帝多牛,比高祖、文帝景帝都牛,也不是他运气好,这么多名将,而是三代人解决了内部问题,到他了内部***整个完毕,可以一心对付匈奴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与罗马联姻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与罗马联姻的历史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