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有没有官屯制度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朝有没有官屯制度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官屯的由来?
官屯是明朝时国家军队屯田居住地所起的名称。一般多以长官的姓氏为村名。例如,天津市杨村镇附近的徐官屯,孔官屯。就是这样的村庄。他们一般都是由国家组织的屯田的村庄。
“官屯”二字,见于村名。
“官屯”中的“屯”,源于两个因由:一是源于“屯田”;二是源于明朝的“大移民”。
所谓“屯田”,是“古代***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给养和税粮的措施”,所以取村名“屯”。“屯田”西汉始,明末废(见2022版《辞海》)。
大多数村名带“官屯”的村庄是“移民村”。明朝时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的“大移民”,使大量移民到达迁居地后,因为大多数以军事组织形式屯垦官田,所以建立村庄时,村名取为“屯”。人们平时“屯田”种地,战时打仗。
清乾隆五年(1740年),官屯镇出了一位沙姓翰林院大学士的大官,故而得名官屯。
官屯镇,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下辖镇,地处大石桥市中北部,东与鞍山海城市英落镇相连,东南与汤池镇接壤,南邻南楼经济开发区,西南与青花街道毗邻,西邻虎庄镇并隔中长铁路相望,北接鞍山海城市毛祁镇,行政区域面积91.8平方千米。
大连距云南多远?
从大连市到昆明北站
全程共3,509公里查看回程
1从起点出发,沿香周路行驶4.1公里
2右转沿沈大高速公路行驶224.5公里
3左转沿卧龙圈子至官屯镇高速公路行驶82.3公里
4左转沿京沈高速公路行驶443.7公里
5左转沿津蓟高速公路行驶66.5公里
6右转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行驶1.8公里
7在宜兴埠立交桥右转沿天津外环线行驶14.2公里
8在津保立交桥右转沿保津高速公路行驶151.9公里
辽代有唐三彩吗?
唐朝的叫唐三彩,辽代制作的叫辽三彩。辽三彩在辽宁很多地方都有出土。
辽宁的辽代墓地中出土的辽三彩颜色依然艳丽。“三彩”一词,最早见于清末文献,专指康熙朝烧造的一种无红彩的低温釉上彩绘瓷器(见清末陈浏在署名寂园叟的《陶雅》一书)。不过这个“素”可不是白色的意思。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介绍,“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紫茄子,“茄”色是指的紫色。古代认为红色是“荤”色,所以“素”就是红色以外的颜色。
民国时期,河南洛阳北邙山一带陆续发现了大批的北魏、隋唐墓葬,其中唐代墓葬出土大量黄蓝绿白色彩相间的多彩陶器,于是古董商们援引素三彩的概念,将这些唐墓出土的彩色陶器称之为“唐三彩”。
辽三彩最早发现是在辽宁。据介绍,民国初年,日本人在辽宁西部地区、内蒙古地区先后发掘了辽阳冮官屯、赤峰缸瓦窑、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窑址。随着辽代遗址出了类似唐三彩的一类器物,学者们把这类多彩器物称为“辽三彩”,时至今日,辽三彩成为对辽代所产多色釉陶器约定俗成的称呼。
辽三彩与唐三彩一样,并不算真正的瓷器,而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其釉色也不以“三”为限定,这个“三”只是为了说明颜色众多。
据《中国陶瓷史》,我国铅釉陶器最早的烧造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生产的各色釉陶主要有深绿、浅绿和黄等多种釉色。其分布地域,西至甘肃、北达长城、东到山东、南抵湖南、江西等地。
辽瓷最早烧制年代到底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有确切年代的墓葬出土的器物中,发现在辽穆宗应历年(951-969)以前就已有了黄、绿单色釉陶器,可以断定这时已经有三彩陶器。
辽宁博物馆收藏了不少辽三彩。辽三彩的传世之作有三彩釉印牡丹纹海棠盘、三彩釉印莲瓣纹花口盘、三彩釉提梁鸡冠壶、三彩釉印水波流云纹执壶等,主调是黄白绿三色,兼有黑釉、紫釉、茶叶末色釉、蓝釉、红釉、酱釉等色彩。
从颜色看,辽三彩与流行“黄绿蓝白黑”的唐三彩最大的区别是,辽三彩没有蓝色,这是因为蓝色的呈色剂是“钴”,显然是辽代的疆域里缺乏“钴”这种原料。
【文藏来答】当然有啦!北京就有出土过,来看看~北京龙泉务窑发掘于1991年至1994年,为现存唯一一处从辽代早期到辽末金初最完整的制瓷手工艺遗址,填补了辽金窑址资料不足的空白。龙泉务窑最引人瞩目的是发现辽三彩,为北京地区首次发现,以往辽三彩的发现多集中于墓葬、遗址中,而在窑址中发现亦属先例。
龙泉务窑是一处以烧制中原风格瓷器为主的窑口,产品的造型具有典型的中原汉文化特征,故从造型层面而论,多汉族器型,而鸡腿瓶、马镫壶等契丹民族风格造型少见。龙泉务窑所产辽三彩主要为粗瓷,供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所用,故其造型也多与生活相关,实用性较强。其器型主要有灯、盘、碗、佛像、狮头等,颜色有绿、黄、白三调,白色较浅,实际为无色透明釉。
三彩方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有没有官屯制度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有没有官屯制度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