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户籍制度的变化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汉朝户籍制度的变化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
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
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据以征收户税。
上计已改为一年一次,两次造籍中间年份按各年呈报的手实注于籍册,相当于异动登记。又为防止低报丁龄、伪报病老等,由官员检阅人丁形貌,称“团貌”(三百家为一团)。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户籍遂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客户,并按土地多少分别户等(农村分五等)。
同时,设置各种单行的田亩帐册图簿,地籍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去。宋取消人口税,仍征丁口之赋,差役也按丁抽派,因又有丁帐、丁口簿、五等丁产簿等单行户籍,均只计男口。王安石主政时行保甲、完税诸法,许多地方又取消丁帐等,改设甲册,并作抽练兵勇之用,亦常作为催科、征赋之据,但亦限于男口。
宋以后,金的户籍登记包括男女老少,较宋为全面。元代则户类、户等复杂,户籍制度颇乱。
明初整理户籍,进行人口普查,颁发户帖,登记户种(民户、匠户等)、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各口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相当完备。又在户帖的基础上建立黄册,除记录户帖项目外,并列徭役税粮科则。
黄册十年编造一次,十年内的变动也登录,借以调整赋役。地籍则另有鱼鳞册,与黄册并行。明中叶实行一条鞭法后,大部分赋税都按田亩征课,鱼鳞册更为重要,黄册改以户籍为主,但这时仍有部分税银按人丁征收。
清初,户籍散失。顺治初,为征收丁银,行户籍人丁编审制度:将户籍分为军、民、灶、匠四类,以户为单位核登丁口,三年(后改五年)一造丁册,其他人口不备载。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保障征税征役,二是实现社会控制。历代王朝建立政权之后,首先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统计、登记全国人口。钱粮赋税、兵丁、劳役皆出于人口,所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古代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作为在古代作为一种***,既是国力的象征,又是对外征战的依靠,那接下来就来看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到底是实行什么样的人口户籍制度。
1、秦: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由商鞅主导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着,死者削」。并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居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与店家一块治罪。后来商鞅正是死于这种严密的制度之下,通过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秦国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与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战中胜出。
2、汉:汉代时规定每年八月左右,全国百姓前往官府申报自家情况,然后由负责户籍的管理核实,这种制度叫编户齐民,主要登记: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住在、收入、田籍等,如果想搬家,首先必须到当地官府申报,由当地官府出具证明后才能搬迁,不然私自脱籍就成了流民。而流民则是比奴隶地位还低,杀了只需要赔钱就可以。
3、唐:唐承隋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隋朝的延续,唐代的户籍制度与秦汉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有了“编户”与“非编户”的分别。“编户”是良民、自由民;“非编户”则是贱民,如工匠、乐师、杂役、奴婢等。贱民没有资格立户,只能挂在主人家的名下,如同财产,没有自由。同样唐朝百姓在申报户籍信息时,也需要登记身高,样貌等,这种制度被称为“貌阅”。在流动人口方面,分为土户与客户(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限制人口流动,只能在特定的范围迁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户籍制度的变化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户籍制度的变化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