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答题技巧高考真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答题技巧高考真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奠定楚汉之争基础的鸿门宴,是由谁设立的?
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
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后刘邦乘机入厕,逃回本营。后以之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历史怎么才能通过合格考?
多读多看,日积月累;多听多想,触类旁通。历史是有时代感的文化,以前***在长征中说并沒研究过《孙子兵法》,但自小读《三国演义》丶《水浒传》,就可以拿来做教科书,声东击西就能围魏救赵,神出鬼没就能打游击战。
历史也是人物、时间、地点的小说三要素,也是为什么、干什么、结果是什么三过程,例秦汉相争,项羽和刘邦两大主帅,个性丶特长都会了解。为争天下,争战大概,结果汉成楚亡。
有时历史就这么简单。而回顾起来,三天三夜讲不完。因为暴秦,农民起义,项羽和刘邦崭露头角,楚汉相争,项羽赢了无数次,但最后决战,垓下一战全军覆没。
不用死记硬背,有兴趣自然会浏览书报和与人相聊,点点滴滴就会积累如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积累能应考。有了楚汉相争,三国、隋唐、杨家将,不是一样能应付吗
刘贺封号和郡国并行有什么关系?
刘贺的父亲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巫蛊之祸”发生后,丞相刘屈氂想跟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夫人哥哥,刘髆舅舅)拥立刘髆继位,结果汉武帝察觉了,腰斩刘屈氂,刘髆也不明不白的死了,
这时候的昌邑王已经相当于一个大地主了,没有兵权和地方政权,只有食邑。
而郡国并行制的诸侯国,那就是战国时的诸侯国一样了,拥有地方的***、军队、土地、人民,标准的土皇帝。
刘贺后来被霍光拥立为帝,但急于夺权,被霍光废了,
废了刘贺后,昌邑国除,降为山阳郡,刘贺食邑两千户,仍住在王宫里。
过了几年,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前往海昏就国,几年后,削去食邑三千户。
汉废帝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朝第9个皇帝,也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19岁即位,当了27***帝,因***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去,分封到了今天的江西省永修县,史称汉废帝。
“海昏侯”刘贺,这两年名声大振。是因为他的陵墓被发现并挖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相当数量的文物,使西汉文化的研究更具有了坚实的实物证明。
“海昏”得名甚早,《汉书·地理志》提到汉高帝刘邦时豫章郡就辖海昏等县,很可能在战国后期楚国时这个名字就存在了。 这里的“海”很可能指的是 古代的鄱阳湖(当时叫“彭蠡泽”);“昏”的本义是日下沉、黄昏。海昏在彭蠡泽之西,故名。海昏侯来源于封地的名称,“海昏”就是现在鄱阳湖的西岸。
汉代设置的县,为汉豫章郡十八县之一。 汉代海昏县在今江西省北部,范围大致包括今天南昌市新建区北部、永修县、安义县、武宁县、靖安县、奉新县。 西汉曾封建海昏侯国,都城在今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紫金城遗址,首任海昏侯为“汉废帝”刘贺。封国撤销后,其地属海昏县。
郡国并行制是指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
所以刘贺的封号就是以其所在的郡县名称而来,两者有一定联系。
秦亡汉兴的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秦二世而亡,隋二世而亡。两者何其相似,我们称秦汉史、隋唐史连起来学习那是有原因的。
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一、统一六国后,长期的征战,要与民休息,减少劳役和赋税。秦朝农民的赋税达到三分之二,也即是说老百姓只能得到收获的三分之一养家。在未统一之前这样收赋税是为了战争的原因,统一结束了,延续这样的赋税就说不过去了。大量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王朝也就是差一个爆发点而已。
秦朝统一后,修建了“驰道”贯通全国各地,修建[_a***_]抵御匈奴,在咸阳修建宫殿群,修建秦始皇陵,每年光修建秦始皇陵寝的人就达到几十万。秦自统一以来每年劳役几百万,从不间断。而西汉大量减少劳役,与民休息。
老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根本的问题上犯了错误。
二、军事化管理,以“法”治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为增强国力全民实行“法”治,军事化管理。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确实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统一后,就应该改变这种管理国家的模式。动辄砍手、割耳朵、割鼻子、脸部刺字等刑法,使六国原来的老百姓身受其害。区别对待六国人,使老百姓的怨恨积累的越来越多。
其后的王朝都***取了“阳儒而阴法”的统治,提倡儒家,减轻法家思想治理国家的影响。
三、对六国贵族势力没有彻底消除影响。作为六国的贵族应彻底消除,将他们置于可控制范围内,在陈胜吴广起义如火如荼进行时,他们也组织了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彻底推翻秦朝的最终力量。
西汉刘邦就将他们彻底铲除了。
念书的时候背过贾谊的《过秦论》,爱文章的气势,多年后还记得其中的几句。贾谊是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是文帝都要请教的人才。他距离秦亡年代很近,汉初对于秦亡的讨论一定是文人深入讨论过的话题。贾谊的《过秦论》千古流传,一方面是文辞华美,另一方面一定是分析的很有道理。《过秦论》部分句子如: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以雷霆之势扫灭六国)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卑微”的人灭亡了强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得出的结论)
对于贾谊结论的理解:
过度使用民力。不断地搞大工程,比如修建宫殿(阿房宫)、修建陵墓(最多时修陵人达到72万)、修驰道、修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这些大工程都是在秦统一后的十来年时间内做的。秦当时的人口也就两千多万,大概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做大工程或者服兵役。去掉一半女人,再去掉老人孩子,就是天下青壮男子的一半都在做非生产性劳动。可想,经济基本崩溃,民不聊生。
秦是法家理念治理天下。如果一贯依法办事也还可以。但秦二世继位后,胡亥为了满足自己“众生尽情享乐”的愿望、与赵高随心所欲地变更法律,严刑峻法,让人互相揭发、指鹿为马……,人心惶惶了。陈胜吴广以及刘邦都是严刑峻法逼反的。
选错了继承人,秦二世真的不适合做继承人。不靠谱。
汉初民生凋敝。几任实际统治者,刘邦、吕后、文帝,都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刘邦,有流氓性格的长者。进咸阳只与民“约法三章”,与秦的严刑峻法相比简单、宽松、可执行性强;吕后,因为残杀皇子和人彘事件而备受诟病而忽视了她的仁政,她进一步去掉了秦的苛法,生产是恢复的;文帝更是节俭,不仅自己不增添奢侈品,最喜欢的夫人的裙子都是不能拖地的。汉初连续几任领导人都贯彻与民休息的政策,生产迅速恢复了。并儒家统治思想的确立也进一步巩固其统治。两汉就四百年了。
但秦,是开拓者,秦始皇的目光是超越时代的。如果秦始皇还是***用分封制,后世也许是另一个样子了。
秦汉王朝交替,我认为经验很多,这里两三点。
一是战争体制不适宜拿来治理国家。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确立了战时体制,比如秦国的军功爵法,以战功赏爵为,极大的调动了军队作战的积极性;另外秦国的农功爵法,鼓励农民多耕作,产量多一样可以立功,得爵位,极大的调动了全国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秦国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对全国形成了绝对控制,这种体制下,中央***可以有效的应对外部危险,所以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可以极大的调动国内***,但是正是这种接连不断的战争也榨干了秦国,一旦外部威胁停止,国内就会出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没有及时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国民得不到休息,败亡是早晚的事,汉初在战争结束后,立马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也才有了文景之治,所以说战争体制不适宜治理非战争时期的国家事务。
第二,国家***必须要掌握核心力量的支持。对待秦国的核心力量是老秦人跟秦国的常备军,但是秦国几百万老秦人,在统一过程中,都被迁移到南越和北方的确,秦国***核心地带反而充斥了大量的六国贵族,而且秦国对六国贵族处置不当,滋生了他们造反的心态,在文化上也没有消除他们的影响。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的胸怀,对六国贵族没有彻底消灭,反而容许他们留在故地,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大地主,继续经营和发展自己的实力,期末***都有他们的影子,张良是韩国贵族,项羽是楚国贵族,韩王信(不是韩信)是韩国王族,魏王豹是魏国王族等等,反观刘邦,立国之后,立刻消除了六国贵族印象,建立了真正的刘氏天下。
第三是要保持统治集团的稳定。在封建社会,皇帝集团是***的核心,必须保持平稳过度,秦朝时候,皇帝集团核心是秦始皇,在***交接上没有设计好,导致秦国皇帝集团的土崩瓦解,最有希望的也是最优秀的皇帝候选人***,王室子弟被新任皇帝***殆尽,王朝主要军队力量,蒙恬被杀,赵佗自立,是秦朝的军事力量大大下降,皇帝集团只剩下不成器的二世祖;反观刘邦,在皇帝集团力量建设上十分用心,首先赋予他们军队,在王朝出去的确确保了王朝的安全;另外,设计了选储机制,不至于因为接班人问题导致皇帝集团的崩溃。
还有就是运气了,汉朝初期皇帝,除了汉惠帝刘盈之外,其他的几个皇帝都比较有才干。
以上就是鄙人的观点啦。
不记得谁说的,“读史使人明智”。我是这样理解的读史书是可以使人增长智慧的。当然智慧不等于知识。
我们读史书记住了某个***,只能说我们get到这个知识点,而不能说我们得到了这个***的智慧。因为简单来说知识是有形的,有评判他的一套是非标准。而智慧则是无形的。你无法说你体悟到的东西是对是错。体悟到什么,就是什么,那时目前这个阶段你所能参悟到的。
回到这个题目上来,秦亡汉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
如果你是在校学生老师会给你一个总结。除了这之外,我们也会看到从不同角度来说秦亡汉兴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
比如有人从六国的角度看,秦国法律严峻苛刻,奴役百姓大兴土木,而汉朝初年以黄老之道治理国家。两相比较印证了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再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比较得出来内法外儒的治国方针可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
再比如,前面回答提到的《过秦论》这样经典的总结。
但以上种种在愿创者哪里是读史书得来的智慧,在我们是我们读书得到的知识点。
我们读书求的是智慧,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
所以读书不要太刻意寻找什么特别官方的回答,博览群书,增长智慧,重点还是自己悟到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答题技巧高考真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答题技巧高考真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