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学术著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学术著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汉史学地位?
两汉的史学发展特点,其史学思想逐渐正统化,其著史目的也逐渐明确化,史书的体例也逐渐规范化,再者,官方修史逐渐制度化。在此,须重点谈一谈官方修史,即两汉的官方史学。
首先,官府对于修史十分重视,具体表现在官修史书的制度在不断形成,比如从《史记》到《汉书》,再到《东观汉记》,这一修撰的发展,反映了私人著史向官方著史的过度。
再者,官修史书逐渐正常化,以及人员的选任,需要官府出面进行选择。
两汉时期,司马迁和班固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当时复杂、动荡的政治形势和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史学出现了多途发展的局面,史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历史著作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多了。
代表两汉史传文学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历史之先河,在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 、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其大多被后世沿用。
东汉张仲景的哪一本书是成功运用辩论论治的第一本专书?
第一本专著:《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理论在《内经》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但病变性质只强调了虚实寒热,病变部位只强调了表里,而且对于许多病症也没有具体阐明病变性质和部位。直到宋代,对大多数疾病还是以病名和症状作为治疗依据。直到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提出医生应首先分辨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观点,张介宾《景岳全书》明确提出“八纲辨证”的理论。后人将楼、张的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医学纲目》和《景岳全书》共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
1.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学术著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学术著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