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的历史为什么难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汉朝的历史为什么难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文言文,难记还难懂?
古人究竟是不是用文言文来说话呢?这是一个让现代人十分好奇的问题。
由于当时没有留声机,因此我们现在无法对这个问题进行实证。除非时光倒流,让我们穿越到古代去看一看。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显然是办不到这一点的。
不过,虽然这件事儿无法证实,但是我们可以分析。通过分析,很多语言学家和历史学者都认为,古人说的话,虽然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很大的不同,发音各方面都有区别。但是古人绝对不是用文言文来说话,而是用那时候的白话文来说话。也就是说,文言文和白话文,一开始就已经分离了。
我们知道,文字无非就是对语言的一种模仿,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文字,文字只不过是把语言具象化而已。可是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却是说话用一套系统。文字却用另一套系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写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一方面是为了记载历史,还有一方面是用来表达个人的观点。不过,在文字最早出现的时候,主要还不是这样的功能。那时候能够掌握文字的,主要是一些祭司。其他的人,哪怕是贵族,也是不能也没有资格掌握文字的。
祭司们常常把一些符号画在龟甲兽骨上,然后用这些画满符号的龟甲兽占卜。他们一般的做法,就是把这样的龟甲兽骨放在火里烧,观察龟甲兽骨的裂纹。这些裂纹必然要与上面的符号发生交集。祭司就通过这些,判断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他们会判断打仗或者出行是吉还是凶,进行农业生产或其他活动是吉还是凶,等等。同时,还会对一些神秘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这样的符号,其实就是最早的文字雏形。
由于对于吉凶的判断和解释,只有祭司才有资格,而且这种判断,必须具有某种神秘性。不具备某种神秘性的话,也不可能让别人相信。因此,就算大祭司是用文字来替代语言,这些文字,也不可能就是一两句大白话,那样的话也就缺乏神秘性了。
统治者想要维护他们自己的统治,必须有一整套的工具。国家机器是他们的工具,文字也是他们的工具。
文字最早出现的时候,虽然只由祭司来掌握。不过发展到后来,贵族们也能够掌握文字了。不过,对于文字的掌握,也仅仅被限制在贵族的范围内。文字被认为是一种礼仪的表现,而贵族才有资格掌握这种礼仪。
其实,古人也有口头较通俗的语言,但为了记载、书写文字,就发明了文言文;因为远古人没有方便书写的材料,只能把文字刻在龟甲和竹简上,非常难刻,所以,书写的文字必须精炼,渐渐地就发明了文言文,并流传下来。
文言文只是当时的一种书面语言。
你想想,文言文对于我们当今的一些读书人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对古代那么多文盲来说,就是天书,这些人平日里怎能用文言文进行交流?
中国是个方言众多的国家,人们平日交流用的是一种口头语言。
所以,即使古代的读书人,文言文主要是一种书面语文,写作时用,在平日口头交流中,所用的口语,也与文言文有一定的差别。
古代的口头语言与当下的口头语言,最大区别是新旧词汇的不同,其基本语法应该没什么根本区别。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在那个时候我们口语也是这样的),然后随着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
在古代,因为文言文形式规范,并且用词用字较为统一。而由于方言的差异,白话文在各地差别较大,因此读书人交流一般文字上是文言文,口语上是当朝的官话(历代官话是不同的)。
当然,古代也有白话文出版的书籍,最典型的就是佛经(佛经编著也是***用当时的口语)、话本、小说以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还有一点,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东汉改良了造纸,隋唐的雕版印刷,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随着工艺的改善,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外,我们现代的白话文是蒙元,满清以来,语言元素入侵渐渐形成的。赵宋以前的口语现在的我们是很难听懂的。发音也和现代的发音不同。
汉语主要白话文主要有四种,他们分别是官话白话文(京白)、吴语白话文(苏白)、粤语白话文(广白)以及韵白(明代官话——中州韵白话文)。除了这四种,还有很多白话。未能识别属于何种方言大类的,统称为“土白”。所以我们所谓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的历史为什么难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的历史为什么难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