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听汉朝历史讲座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听汉朝历史讲座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文帝为什么十分欣赏贾谊?
贾谊他学识渊博,文帝提出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说得有理有据,总能说出独到见解,因此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才能。汉文帝因此对于贾谊的建议***用了很多比如:
贾谊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纳并下令鼓励农业生产;
贾谊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汉文帝也***纳了。
汉文帝虽然十分赏识他,但是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由于这些老臣显贵,贾谊被贬出京城,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仍然关注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仍然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后来由于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召回长安,文帝喜欢贾谊能居安思危,能透过当时表面稳定的政治局势,看到了其中潜伏着的危机,且能及时向文帝上疏,向文帝敲警钟,比如《治安策》。贾谊不但提出问题的经验与教训,还向文帝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办法。这也是文帝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自古以来,文人们论及贾谊,总是将他与屈原并列。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浓墨重彩地为屈原与贾谊撰写合传,后世文人更将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皆因为他是失意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少文人更是将矛头直指汉文帝,认为其不识良才,用人不当!唐诗人李商隐更有“可怜半生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之诗句,文人同病相怜之意可见一斑!
真的是汉文帝不懂贤才吗?这些不过是中国文人的天真的想法。
且看看贾谊的履历吧!当年吴公因势举荐贾谊,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贾谊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如此重任受宠,在当时朝廷几乎一时无两。
但是后来汉文帝又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则遭到了很大阻力,反对起用贾谊的人以绛候周勃这种重臣为首,他们认为贾谊是一介书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空谈误国。
后世文人将这归于周勃等人的嫉妒,这应该是属于文人的矫情。
当时的周勃是丞相,他对贾谊有什么可嫉妒的?
实在是因为理想主义小文青贾谊一上来就想搞的动作也太大了。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提起“士不遇”,我们可能绕不开屈原。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眼中,和屈原一样的,还有贾谊,因而《史记》出现了《屈原贾生列传》。作为汉代有名的仕途不顺的大才子,贾谊到底是为何获得汉文帝欣赏,却又郁郁寡欢的呢?
贾谊,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洛阳人。贾谊是典型的天资聪慧,年少成名。他师从荀子的学生张苍,十八岁时便入河南郡(主要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郡守吴公门下,成为幕僚。
汉文帝登基后,由于吴公将河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汉文帝将他擢升为廷尉。升官以后的吴公依旧欣赏贾谊,因而向朝廷举荐了他。随后,贾谊见到了汉文帝。仅一次交流,汉文帝就任贾谊为博士。当年,贾谊才二十一岁,刚加冠不久,成了一众博士里最年轻的那个。
面对汉文帝,贾谊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才智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向汉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发表了很多自己对政治的见解。此外,由于贾谊是从地方升任的年轻人,所以他心高气傲,和都城盘根错节的世家权贵没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算是真心实意为皇帝服务的大臣。因而贾谊能在一年多内就从博士升任俸禄千石的正四品太中大夫,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不过,贾谊吸引汉文帝的种种优点,在朝中不少老臣看来,是实打实的缺点。贾谊不与老臣站在同一方,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因而以周勃、灌婴为首的老臣联合起来,在汉武帝面前诋毁到:“(贾谊)少年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在老臣们的逼迫下,汉文帝不得不疏远自己欣赏的贾谊,以安抚老臣。
面对汉文帝的疏离,年轻的贾谊束手无策。他只能在长沙郁闷地写出《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不过幸好,汉文帝只是暂时疏远他,而不是彻底忘了他。文帝七年(前173),汉文帝终于找到了调遣贾谊回京的机会,让贾谊能够再次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为了不和灌婴等老臣产生冲突,文帝将贾谊安排在自己宠爱的儿子梁怀王身边做太傅。不过对贾谊而言,只要在京都,只要能及时向文帝上书,就已经很不错了。做梁怀王太傅的几年里,贾谊写出了《过秦论》、《论积贮疏》、《上书请封建子弟》、《上书谏王淮南诸子》、《谏铸钱书》等流传至今的论政作品。虽然和晁错这样的老臣相比,贾谊的为政观点还略为稚嫩,但毫无疑问的说,贾谊有着远超同辈的优秀。
正是在旁人的衬托下,贾谊才能从一众大臣中脱颖而出,得到文帝的垂青。加上他文***斐然,一篇《过秦论》文学感染力一时无人能及,让文帝移不开眼。贾谊能从一介黔首到名垂青史,靠的正是他一时无出其右的才华。只可惜了他一生也正如李商隐所说的那样,“可怜夜半虚前席”,半生未过人即逝了。
简单地说,贾谊大名显于君王求才之际,有与汉文帝价值观一致,王佐之才,有报君之忠,无权位私心。
陈平、周勃、灌婴等功臣与齐王兄弟三人诛灭诸吕,皇位空缺。功臣为私心迎立代王刘恒入京称帝。刘恒听从宋昌的建议仅带七人赴虎穴探险。刘恒继位之后,如走钢丝一样平衡在诸侯王和功臣之间。刘恒是位有雄心的皇帝,继位之后,从地方选拔能力。河南郡守吴公因为治理地方有功,进入朝廷。吴公趁机向汉文帝举荐贾谊。汉文帝即刻召见。一见面才发现,贾谊是少年才子,年龄与汉文帝相当,知识渊博。汉文帝任命贾谊做顾问。
贾谊一上来就给文帝提供建议,以宽仁之政治天下。提出善待乡老,减税赋,取笑诽谤朝廷罪等一系列措施。这些策略正合汉文帝的执政理念。功臣迎立代王为帝,在去京城前代王府中的大臣都担心中功臣的阴谋不让刘恒前去,只有宋昌分析天下局势,认为可以大胆前去,就曾经提到过一条:
文帝很清楚,实行仁政,是他立足于暗流涌动的朝局的重要一条,而且各方的阻力最小。所以,贾谊提出这些政策的时候,文帝不知道有多高兴呢。贾谊不但提了好的建议,而且,前面的建议都说到文帝的心眼儿里了,而且可实施性都很强。
汉朝初期,虽然对秦法有选择实施,但是大部分都继承过来了,还是有些严苛。贾谊的建议,正是形成数千年的帝制思路---外儒内法,王霸之道杂之。贾谊提的建议都是立足长远,基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事,不是一时之功。
而且,贾谊不避权贵,建议控制功侯的权力,并建议不在朝廷任职的功侯到自己的封地以减轻京城的物资供应和治安压力。也不避私人关系,上书该变正朔,历法---当时流行的一种思想,按金木水火土生克演绎理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代表的五行标志,如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朝初年因承秦制,所以依然以水德为自己的标志,而这一套制度是贾谊的老师制定的。贾谊认为,汉朝应该是土德。
为施行遣送功侯,文帝甚至把周勃免职,让他带头到封地居住,后因为匈奴入侵,没有完全执行。改正朔也因为时机不成熟而没有立刻执行。甚至,因为大量功臣的反对,文帝被迫把贾谊放到地方任用。
贾谊被派往长沙,虽然内心惆怅,但是仍然继续上书,提出治安策,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众建诸侯’--让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能继承土地而不是仅长子继承,实际上就是削番。虽然汉文帝没有立即实施削番,但是,众建诸侯,汉文帝已经听进去了,并开始不动声色的实施。
后来贾谊被文帝任命辅佐文帝最喜欢的儿子--梁王刘揖。结果刘揖骑马时受伤死亡。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照顾刘揖的责任伤心欲绝。但是他却明白了文帝不削番的良苦用心,并提议将梁王的地盘封给刘武,梁地富庶而且地处战略要冲,刘武与太子为同母的兄弟,让刘武成为朝廷的重要屏障。果然,在景帝即位后,吴王等反叛,梁王在平叛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看,贾谊在这些建议的时候,可曾有半点私心?以如此大才,如此忠心,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怎能不爱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听汉朝历史讲座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听汉朝历史讲座后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