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东在夏朝历史上的地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山东在夏朝历史上的地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东历史区划?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山东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文化的创造者是诸夏族和东夷族。
夏朝(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建立后,“邦畿千里”,有许多方国和部落。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人方国(东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济宁市中区)、有缗(今金乡)、三(月傻去立人)(今定陶)、顾(今鄄城)、有莘(今曹县)、有穷(今平原县)、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区)、过(今莱州)、寒(今潍坊市寒亭区)、斟戈(灌)氏(在寿光东北)、斟寻氏(今潍城区)、费氏(在鱼台)、缯(今在峄城)、杞氏(今安丘)、观氏(今莘县)等。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曾以今山东西南部为活动中心。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滕州),相土东都在泰山下。以后势力向东发展,越过泗水(今泗河),山东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第五次由西而东迁至庇(今郓城),第六次迁到奄(今曲阜)。商王朝的统治区域比夏代广阔,方国也进一步增多。今山东境内的方国主要有奄、薄姑(今博兴)、诸(今诸城)、莒(今胶州)、郯、逢(今青州)、画(今临淄)、顾(今鄄城)、蜀(今泰安一带)、黎(今郓城境内)、莱(今胶东地区)、杞(今新泰)、缯(今苍山)、莘(曹县一带)、任(济宁市中区)等。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时代,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诸侯国。它们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以至后世将“齐鲁”、“齐鲁之邦”作为山东的古称,近代则以鲁为山东的简称。鲁国是周公的封邑,因周公年迈,由周公子子擒袭封,国于奄(进曲阜)。齐
为什么说齐鲁地区为中华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
因为在五六千年之前,我们的老祖宗东夷人已率先迈进了文明的门槛,齐鲁地区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东夷史前文化在当时居全国领先地位。灿烂而成熟的农业文明,催生了文字的诞生。
齐、鲁由西周立国,所以一般论者从西周王官文化与齐鲁地域文化的角度讨论齐鲁文化的形成。这是不全面的。西周时期的齐文化与鲁文化之所以形成,有三个重要源头:其一是五帝时代海岱地区的东夷古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华夏古文化;其二是夏商周三代王官主流文化;其三是夏商周时期仍在海岱地区发展的土著文化。这三方面的文化,经三千年的积淀、交流、发展,最终孕育出内涵丰富而又有特色的齐、鲁文化。两周时期,齐文化与鲁文化有同有异,秦汉以后才融合为齐鲁文化,而区别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东在夏朝历史上的地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东在夏朝历史上的地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