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汉朝外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上汉朝外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汉外戚产生的条件?
他们手握重权,左右着国家的走向。那么,汉朝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外戚专权现象呢?
首先,汉代外戚专权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刘邦画像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以后,项羽在咸阳分封十八路诸侯,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很快,楚汉相争,面对实力雄厚的项羽,刘邦想要获取胜利,就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因此他一面拉拢分封的诸侯,予以承认;另一方面,他又以封王为手段,笼络各路将领。这样的做法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留下了隐患。
随后,汉朝建立。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就感受到来自实力雄厚的诸侯王们的威胁,于是从高帝五年(前202年)到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他依次将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一一废除。为了再次出现这种尾大不掉的危险状况,刘邦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并且与大臣们歃血为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击之”。
西汉前期政治形势图
然而,同姓诸侯王就可以和汉中央王朝和平共处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权欲面前,血缘纽带不足以依靠。汉景帝时期,同姓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义,公开反叛,史称“七国之乱”,在周亚夫等人的有力抗击下,这场叛乱仅三个月就被平定。然而,从异姓诸侯王的威胁到同姓诸侯王的反叛,使得汉朝皇帝得出了一条教训——同姓诸侯王在本质上与异姓诸侯王并无区别,他们都不足以辅弼朝廷,因此,必须另外寻找忠于***的政治势力。于是,与皇室有姻亲关系的外戚,就成了帝王在政治上青睐的对象。
两汉外戚专权为何如此严重,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其一:皇帝的寿命短。两汉多位皇帝不满三十便过世了,而皇后还很年轻,为太后称制创造了条件;
其二:吕后称制的影响。吕后为后来的多次临朝称制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成了一些权利欲较重的后妃的榜样;
其三:皇帝无后。两汉多位皇帝后继无人,这样皇后便可以自己选择接班人,出现了很多位年幼之人被立为国君的事情,这样太后便可以效仿吕后临朝称制;
其四:皇帝的不作为。两汉多位皇帝对于外戚势力不加以限制,甚至允许专宠的后妃残害自己的子嗣,导致没有子女继承皇位;
其五:当时的选拔制度问题。既然没有很好的渠道为皇帝提供人才,与其任用其他人,不如任用自己的亲戚;
其六:权力集中的问题。两汉时三公的势力过大,外戚一旦身居要职,新君难以制约他们,导致外戚骄横跋扈;
其七:惯例问题。两汉时期,后妃的父兄大都直接封侯,而且后妃又大都出自官宦之家,家族势力本来就不弱,后妃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权利有欲望
西汉有几家外戚势力较大?
吕家(代表人吕产)
窦家(代表人窦婴)
王家(代表人田蚡)
上官家(代表人上官安)
霍家(代表人霍光)
许家(代表人许广汉)
史家(代表人史高)
王家(代表人王接)
许家(代表人许嘉)
王家(代表人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
为什么说西汉东汉都亡于外戚?
朝代的更替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单纯的说是外戚或者宦官并不客观。在我看来,皇权旁落是根本原因,皇帝的权威没有了,改朝换代的天时就快来了。
皇帝是个做裁判员的,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制衡,这样才能维持皇帝的权威。外戚、宦官、权臣等势力集团保持均衡,皇帝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大家相互之间谁也搞不定谁,才需要裁判的判决,这时皇权才能得到稳固。一旦失去平衡,改朝换代就是不可避免的。如西汉权臣霍光,就可以决定皇帝的立与废。
西汉灭亡的原因
具体到两汉灭亡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讲西汉王朝亡于王政君干政和王莽乱政,当王莽除掉了汉哀帝的宠臣大司马董贤,所有权力都掌握在王莽的手里时,西汉王朝的灭亡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东汉灭亡的原因
东汉的灭亡则源于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和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之间的争斗,最终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袁绍等诸侯成了最后的赢家,天下进入了诸侯割据的乱世,最后曹操、孙权、刘备鼎足而立,进入了三国时期。
因此说西汉东汉都亡于外戚是片面的,说源于皇权旁落、局势失衡才比较客观。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汉朝外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汉朝外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