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历史问答题三年级上册,周朝历史题目

gkctvgttk 2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朝历史答题年级上册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周朝历史问答题三年级上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上,周朝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哪些地方?
  2. 周朝算不算大一统王朝?
  3. 西周婚姻解除制度中的“七出”、“三不去”是指?

历史上,周朝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哪些地方?

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

一、先王时期

周朝历史问答题三年级上册,周朝历史题目-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豳地。中国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后稷的儿子不窋晚年,因为夏朝不注重农业生产,不窋丢失官职,来到此地创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公刘的儿子庆节时,在豳地建国。

选择原因

(1)政治上“三不管”的地界。夏朝与西戎的边界处。

周朝历史问答题三年级上册,周朝历史题目-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当地相对稳定,没有太多的军事行动。夏朝末年商朝在东部崛起,在吞并周边小国之后,挥师西向,中原地区战火纷飞,西部相对稳定。

(3)要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容易接受农耕文明,与周先祖们的农业技术相匹配。

(4)但当地多山地,土壤不够肥沃,没有险要的大山或大河,基本上无险可守,不适合长远的发展

周朝历史问答题三年级上册,周朝历史题目-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岐下。今中国陕西宝鸡东北部,古公亶父时期迁都到岐下。

周朝算不算大一统王朝

中国之所以能是中国,而没有走向欧洲那种四分五裂,民族国家林立的格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大一统思想”。

而“大一统思想”最早便是源于西周的封建说,从这个角度来说,西周,也算是大一统王朝,至于东周诸侯太强,周王室存在感太低,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什么说,大一统思想源自西周分封制?

“大一统”的概念,最早是战国时《公羊传》所提出来的。

起因是《公羊传》对《春秋》中的“王正月”的解释。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注释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在《公羊传》中,“大一统”的“大”并不是有多大的意思,而是以什么重大。“一统”,则不是化多为一,而是合多为一。

周朝当然是大一统王朝了。

昔者武王伐纣,改正朔,易服饰,迁九鼎,分封天下。周天子即是天下之主,与后世皇帝名虽异而实则同。当武王之时,分封天下诸候,大多是同姓子侄,或有功之臣,分封各国犹如一县,国君如同县令,自治其境内而听命于天子。诸候国是世袭,县令则是上级任命。先秦两汉时候的国与现在意义不同,与后世的县差不多。那时候周朝称天子,天子直接管治的称王畿,相当于直隶,分封的便是诸候,相当于州县。故当时有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后来秦始皇也称一统天下,不说一统中国。

当周朝强盛之时,诸候听命,四夷宾服。北则肃慎氏(在今黑龙江)贡楛矢石弩,南则越裳氏(在今越南)贡白雉。威德远播。周成王康王之际,刑措四十余年。周穆王西征,至昆仑山,见西王母而还。周宣王北伐猃狁,至于太原,城朔方而返。可见西周盛时,不在汉唐之下。

周幽王昏庸,宠褒姒,废太子烽火戏诸侯以博佳人一笑,于是申候联合西戎攻陷镐京,西周覆灭。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平王继位,迁都洛阳,以秦有功,遂赐地列为诸候。平王在位数十年间,周朝日渐衰弱,然诸候尚且听命,直至周桓王时与郑庄公战,败绩,于是王室威名大挫,诸候攻战兼并自此而始。随后齐桓晋文称霸,犹尊王室,齐桓葵丘之会,周天子有赐,下拜登受,不敢失礼。晋文公请以王者之礼葬,周天子拒之,惶恐而止。楚庄王问鼎轻重,对以天命未改,不敢而退。故春秋之时,周王室尚有天下共主之实。直至战国之后,天下七雄并立,周天子蜗居洛邑,才成有名无实的天下共主。之后秦昭王灭周,迁九鼎,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周朝从此覆灭。然而周朝历年八百,是历时最久的朝代,不算东周尚有三百年,后世也没任何朝代能及。

周朝之所以有不是大一统之说,是因为分封制,而分封制与郡县制不过两种不同的制度而已,大一统这一词先秦时已有,可见周朝是大一统无疑。分封制与[_a***_]制最大的区别便是一个是世袭,一个则上级任命。周朝不仅诸候世袭,公卿大夫亦世袭,诸候国内的大夫也是世袭。晋国之六卿,鲁国之三桓,齐国之管、晏、高、国等皆是如此。晋国在春秋末期时与周王室也相似,六卿专权,后并而为三,遂三分晋国为韩魏赵。晋国兼并他国之后,效仿周朝的制度,分封大夫封邑,数世之后,便至如此结果。晋国亦可谓是周的一个翻版了。齐国亦是如此,不过齐国田氏一家独大,不至分裂罢了。

中国统一,是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的。先秦时期的周朝不是大一统的国家。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后,开始分封制,姬姓大都分到了中原地区,姜尚封地吕,也就是齐国。周公封地鲁国,银商之后最初封地在商朝故地安阳一带,后商人叛乱,改改封到现在的商丘一带。周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周公辅政。周天子分封了大小几十个诸侯国自己直接管辖区很小。每年诸侯国君都要觐见天子,进贡祭祀。因为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在洛阳,宗庙在洛阳。诸侯国里只有周公的封地鲁国才享有在封地祭祀祖宗的权力。其它诸侯国必须到京朝拜祭祀,同时向天子述职。天子平常不管诸侯国的事务,都是诸侯自己做主。周天子只有很少的直属部队,遇到紧急情况,就会点烽火台,让诸侯国勤王救驾。形成了君小侯大的格局。这种松散的国家,类似于邦联国家。虽然,尊称周天子为王,其它诸侯国按地位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等大小国,但周天子无力控制管理合诸侯,形成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局面,春秋战国相互厮杀,最后是战国七雄。直到六国灭四海一,大秦帝国建立,才是真正的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周朝算得上大,但是不是我们理解的一统的王朝。周朝是分封制,整个国家封了上百个大小不一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都有着极高的自制权,所以说周朝其实是一个大的,且较为松散的联邦。

西周婚姻解除制度中的“七出”、“三不去”是指?

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去”;其中,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无子是绝嗣不孝,淫是乱族,妒是乱家,有恶疾者不能共祭祖先,口多言会离间亲属,***则是反义,故为***者若有些七项之一,夫家即可休弃之。

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其中,“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之境,故不能休妻。“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子媳之道,不能休妻。“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时贫贱,但经过夫妻的同甘共苦之后变成富贵,按礼制,“妻者,齐邑”,夫妻应为一体,贫贱时娶之,富贵时休之,义不可取,故不能休妻。“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任意休妻作了限制,但更主要的是为了维护宗***理的需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朝历史问答题三年级上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朝历史问答题三年级上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周朝 大一统 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