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对中国的影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对中国的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世影响?
汉朝时新疆开始纳入中国版图,比秦朝疆域更为辽阔,奠定了中国的历史疆域。汉朝还出现新的规章制度,被后世沿用。两汉延续四百余年,对后世影响巨大。因为汉朝时中国对世界影响巨大,据说,汉民族的说法始于汉朝。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对后世影响巨大。
政治方面:经过国家的统一、制度的创新,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民族关系:秦朝修筑长城北击匈奴、西汉开辟丝绸之路等,促进了民族交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发展;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进入初创时期。
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成就辉煌灿烂,世界领先。
西汉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丰富多元的思想文化局面,它顺应历史潮流,以儒学为正统,由上到下逐渐渗透到民间,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治思想,促进了大一统政权的形成与巩固。此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两千年封建王朝统治人民的专治思想,有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实现君主专制。
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的危害影响也极其深远,专制的思想等于没有思想,民族思想被严重***和禁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抑制了其他学说和思想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再也没有出现,不利于学术的切磋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儒学发展到近代,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同时,独尊儒术也抑制了法制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国家至今仍然是一个人情国家,很多情况下人们更愿意走关系而不愿意走法律程序。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初期,为了汲取秦亡的教训,恢复社会生产力,统治者***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百姓生产,轻徭薄赋,无为而治。秦末农民战争带来的破坏很快得以修复,一度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
到了汉武帝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统治人民,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统治者思考的政治问题。此时,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政治需要。
2.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国两千多年里一直处于专制统治之下。
要实现政治大一统,必先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好大喜功,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的的汉武帝一拍即合。
如何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首先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从家族的宗法制度一步步延伸到国家层面的道德。在家庭内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儿女和妻子要分别顺从于父亲和丈夫,进而国家层面上,大臣要顺从君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道德大一统,其实本质上是让老百姓安于统治——君王的统治,也即“专制”、“人治”。
思想上统一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力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仁、义、礼、智、信”至今被视为正能量的品德,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儒家思想对人民思想上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后世对儒家思想的修补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钳制,禁锢了人的天性。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的隐忍、中庸和顺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两千多年的靠道德***约束的“人治”,至今阻碍靠规则和制度约束的“法治”观念的形成。
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让儒家思想正式成为正统思想,不过却影响了其他思想文化的延续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百家争鸣,秦朝以法家为尊,导致爆秦二世而亡。汉初推崇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随着国家发展,经济恢复,实力强大,百姓也安居乐业,但是朝廷的掣肘太多,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建立新的统一思想。
儒家的思想本是“民贵君轻”,忽视了皇帝,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认为天与人相关,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改造成了天人感应“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皇帝代表了天道,任何人都要服从。
自此以后,儒家思想彻底进化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是披着儒家的皮的法家,成为君主集权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历朝历代沿袭。然而,儒家思想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其他思想的衰落。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随之而来的思想大爆炸时代,是整个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思想“百家争鸣”,如墨家、法家、儒家、道家……到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无非就是儒家了,从小学习的也以儒家为主,而那些伟大的思想都已经逐渐没落和消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独尊儒术对于稳定汉朝统治固然重要,但其他学术思想的消亡同样令人惋惜,汉武帝的这个做法成为了他唯一的污点!
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奠定了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汉武帝时,在“无为而治”统治思想指导下的帝国政治已出现了若干危机,积累的社会矛盾已呈爆发趋势,这使得汉王朝不得不对以往的治国理政观念进行反思,也不得不***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应对危机。在统治思想上,逐渐脱离黄老学说,转向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成为汉代统治者一个必然的选择。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纳丞相卫绾的奏议,凡是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人,不得被推选做官。这意味着,法家、纵横家的思想被摒弃。与此同时,迎儒家耆宿申公来朝,并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这意味着汉武帝要用儒家思想来修礼仪,整顿已经颇为混乱的社会秩序。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儒家的各门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在这一年,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提拔了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五十人。
因此,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这样评价赞扬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并不见于汉代史籍,这是近代的说法,1916年,易白沙[_a***_]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孔子平议》的文章,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正因如此,近年来,有学者质疑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真实性。我们认为,从历史事实去考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政策还是被推行了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对中国的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对中国的影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