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的例子

gkctvgttk 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诸侯七鼎六簋是什么?
  2. 九鼎八簋反映了礼制怎样的变化?
  3. 古代周王吃饭用几鼎,诸侯,等又是如何?
  4. 九鼎八簋装的哪种肉食?
  5. 西周为什么要以礼乐治天下呢?

诸侯七鼎六簋是什么

古人在宴飨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取食物。商周时期,簋还是重要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文献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士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

九鼎八簋反映了礼制怎样的变化?

九鼎八簋反映了周朝礼制制度逐渐松懈。鼎与簋是古代的礼器,列鼎的数量显示着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高低。周朝的礼制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享用九鼎八簋,而曾侯乙墓中的确出土的是九鼎八簋,产生明显的僭越现象,这是代表着周朝至此已经走向衰落、礼崩乐坏、秩序混乱。

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的例子-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周王吃饭用几鼎,诸侯,等又是如何?

天子(周王)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

卿大夫五鼎四簋

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的例子-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士三鼎二簋

“夏商两代的千年之间,食制逐步发展、完善,到了周代,已有完整的体例。按《礼记》一书所载,当时为一日两餐,称为朝食、夕食,两正餐之外另有加食。朝食之时是6时~8时,夕食之时在16时~18时。在食用的内容上,周代的饮食制度作了严格而又明确的等级划分,这个划分称为列鼎。一鼎为士所用,鼎内盛豚。三鼎为士在诸如婚礼等特定场合使用,内盛豕、鱼、腊或羊、豕、鱼。五鼎为大夫一级用,内盛羊、豕、鱼、腊、鲜,称为少牢。七鼎为卿大夫(后称诸侯)一级用,称为大牢,内盛牛、羊、豕、鱼、腊、肠胃、肤。九鼎为天子所用,鼎内盛牛、羊、豕、鱼、腊、肠、肤、鲜鱼、鲜腊,称为太牢。此列鼎之数仅为主器,另有簋、豆等器相配。一般为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且在太牢中还有三陪鼎。如以太牢论,整个食器,亦称礼器的数量为九鼎、三陪、八簋、二十六豆,共四十六器为天子所用。这样的列鼎制,是当时不准逾越的等级限制。”

九鼎八簋装的哪种肉食?

九鼎八簋是湖北省随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鼎高35--36厘米。

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的例子-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食器。 鼎供奉牲肉, 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鼎是用来盛放肉食的,下面可生火;簋是用来盛放黍的,有盖。根据周朝礼制,不同等级有着明确的使用限制。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级别的大臣: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

西周为什么要以礼乐治天下呢?

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起了一个成语:本末倒置。

奇怪嘛?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成语。

其实很简单。“西周为什么要以礼乐治天下呢?”

这话问得:好像先有了礼乐,才有西周似的。

实际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礼乐是个文化名称,西周是个历史名词。

不是礼乐之后有西周,而是武王建周朝后,对夏商及其以前的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融合,最终形成了周朝自身的文化,而这个文化,当时是没有名词来称呼的。礼乐文化是后来才有的名词,用来称呼西周初期的整套文化体系。

至于为什么要称呼为礼乐文化。这得从文化体系的内涵来解说。

西周这套文化体系最注重的是秩序。每个人都需要认清自己国家社会当中的位置。奴隶要做自己奴隶的事情,平民要做自己平民应该做的事情,士大夫要做士大夫自己的事情。君王也要做自己君王的事情。每个位置都有这个位置所制定的规矩。每个位置的人都不能超越这个规矩。超越了规矩,就是失德。

所以君王的位置,要做的事情,就是为整个江山社稷,或整个诸侯国的全体人员着想,为全体人员的利益而做事。这是公心。

礼乐制度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礼俗。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对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过程中产生了对鬼魂、祖宗和氏族英雄的敬畏和尊奉的一种礼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与政治制度、***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思想等结合在了一起。从“礼俗”发展到了“礼制”。

周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统治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分封制。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辅政。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并加以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统地建立了一整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

所谓的“礼”就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个方面: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礼制与乐制合为一体即为礼乐制度。礼是内容,乐是形式,礼乐相配,互相衬托和协调,从而构成礼乐文化表达的形态。

礼乐制度也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在礼器方面,规定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的规格也不同,其目的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礼乐制是等级制的一种制度表现形式,折射出等级制的内涵和实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五鼎四簋反映周朝历史文化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礼乐 五鼎 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