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商朝的历史文献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商朝的历史文献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部分的历史记载?
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尚书·序》云:商“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各种文献中对商的记载都很简略。
按照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司马迁所根据之书,已不可考,不过,他记载的这一世系与《国语·周语下》“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契合;另外,《萄子·成相》称:“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也与《史记》所载相同,可见司马迁必有所本。只是由于司马迁行文相当简略,曾经引起部分学者的怀疑。
后来,甲骨卜辞问世,尤其是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一一进行了考订,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至此,学术界对先商世系的传继基本上已无异说。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部分的历史记载
甲骨文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作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作有哪些?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作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
青铜器(Bronze 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周灭商,有人说商的军队东征有什么文献资料吗?
当时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一些商周之交的历史,对于商朝军队的东征,并无明确记载,至于商军的战斗力为何这么差,主要是纣王失去民心。
对于牧野之战,是有文字记载的,在此战中,纣王军队主力被消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商朝的历史文献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商朝的历史文献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