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力讲汉朝历史,历史学家姚大力

gkctvgttk 2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姚大力讲汉朝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姚大力讲汉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上郑和是不是金发碧眼的白人,身高2米,有什么依据?
  2. 你认为蒙古人是夏桀的后裔吗?有什么依据吗?

历史上郑和是不是金发碧眼的白人,身高2米,有什么依据?

我们现在都给电视剧带到了沟里,历史上的郑和1371年出生在云南,这是史书记载的,他不是白人,也不是汉人,他是色目人,姓马,叫马保,后被皇帝赐姓郑,并改名郑和,看现在色目人面部和身高,即使时间向以前推移再长,也不是金发碧眼,按当时的尺寸,身高达到2米有可能,如果按现在的尺寸,身高也就在1.8米左右。

以前的色目人主要居住在北方及中亚、西亚一带,信奉***教,元朝占领这些地方以后,他们就成为元朝的子民,在元朝,民族是分等级的,最高级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最低是***和南人,色目人的地位要比***高,元朝国土辽阔,蒙古人又少,且落后野蛮的云南大部分蒙古人不愿意去,只好派色目人去管理云南的***及当地的少数民族。郑和的父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到云南做官的。

姚大力讲汉朝历史,历史学家姚大力-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的父亲在蒙古大军没统治之前去过***圣地朝拜,因而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对了解,小时候郑和从父亲那里得到这些知识,实际上为他后来的航海起到了很大作用。

明灭元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做了太监,后来又派到了燕王府,并随燕王朱棣到了北京,朱棣豋基后,便指派他带领船队到西洋,名义上是友好,实为寻找朱允文。

郑和是中国人,身高也不是两米[呲牙]郑和(1371年-1433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姚大力讲汉朝历史,历史学家姚大力-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关于郑和的身材和相貌,记载比较详细的是《古今识鉴》一书。这本书是与郑和同时代史学家袁忠彻所著,因此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

在《古今识鉴》一书中,作者袁忠彻如此记述郑和的相貌和身材:“内侍郑和即三保也,云南人,身长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

姚大力讲汉朝历史,历史学家姚大力-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则是,郑和是云南人,身高七尺,腰大十围。额头、脸颊和颧骨都比较高,眉目分明,耳朵很大,牙齿像贝壳一样,行如虎步,声音非常洪亮。

而当时的七尺,换算成现在的高度大约在两米左右,但是古书中关于人物身高的描述,总有夸大的嫌疑,不过就算郑和的身高没有超过两米,但是在当时也算是非常高的了,因为如果郑和是普通人的身高,那么史学家不会对此进行重点记述的。

但是关于郑和的相貌是否是金发碧眼,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过。不过郑和的身世比较特殊,他是元朝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的后代,而郑和原本姓马,其父名叫马哈只。

赛典赤·瞻思丁曾被忽必烈派往云南建立行省,并且担任了云南第一任***,其后裔有很多至今仍生活在云南各地,郑和只是他众多后裔中的一位,当然也是最有名气的一个。

而从郑和祖先赛典赤的名字就能看出,他并不是一位***。赛典赤的家乡位于中亚的布哈拉城,是当地的一个没落贵族,从血统上来说,赛典赤可能是波斯人,当时则被称为***人,云南和其他地区的许多***,其血统也可以追溯到赛典赤。

你认为蒙古人是夏桀的后裔吗?有什么依据吗?

人类基因图谱来看现在的蒙古人应该不是夏的后代,是现在的蒙古人。因为现在蒙古人基因中c占的比例近40%多,而汉族的基因主要O3和O2。现在的蒙古人中O3O2只占20%左右。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蒙古人当然不是夏桀的后裔。

人们误认为匈奴以及蒙古人,是夏后氏的后裔的原因,是司马迁在《史记、匈奴传》中,有一句话:“匈奴乃夏后氏苗裔也!”司马迁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夏桀逃入匈奴了。

其实,匈奴在周以前是不叫匈奴的,夏商之际叫猃允xianyun、山戎,夏朝以前叫荤粥xunyu。4800年前,黄帝数次伐荤粥,帝伐荤粥,归,驾崩于桥山,葬于桥山也。

《史记、殷本纪》:“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娀song之虚,奔鸣条。” 昆吾是夏的藩屏,是颛顼帝的后裔,吴回的子孙。有娀之虚在山东曹县 ,鸣条在山西夏县。司马迁的意思,夏桀失败以后,逃到匈奴那里去了,夏桀及夏族就融合到匈奴中去了。这是司马迁没有认真考证,而道听途说得出的结论。

竹书纪年》是晋国史官魏国史官合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在盗掘魏襄王(魏安釐xi王)墓时而发现的,竹简拉了几大车。《竹书纪年》是研究商夏历史极品,很多内容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对照。

早于司马迁300年的《竹书纪年》也叫《汲冢竹书》,对夏桀的去向有不同的记载。原文“三十一年,商自而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zong。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南巢。”

《竹书纪年》的记载比《史记》更早更详细,可信度非常高。商师克昆吾,伐三朡既山西沁县,攻城破城而俘获夏桀,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南巢是哪里?就是今天的巢湖市。夏桀根本就没有遁逃到匈奴,而是流放到南方巢湖,那么是谁变于戎狄呢?

夏桀被流放后,周后稷的后裔不窋ku失大司农之官。不窋率领夏的遗民以及周人,逃遁到戎狄之间。周文王十世祖公刘,率周人脱离戎狄,迁徙到豳(甘肃平凉),重新开始后稷的农业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周人迁徙到周原(陕西宝鸡岐山西)。

蒙古部落起源,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蒙古部落和匈奴、东胡等游牧部落,是有一定联系的,只是以前他们没有文字,只能依靠口口相传。《史记》记载:“匈奴在东,故曰东胡”,现代国际史学界普遍认为,蒙古诸部起源于东胡。

谢谢邀请!《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又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记载着:商朝灭了夏朝,夏桀死后,夏桀的[_a***_]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涉,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最后出现是“五胡乱华”,在南北朝之间消失。有人说蒙古的先祖是匈奴,所以说:成吉思汗是蒙古人,他也应该算是炎黄子孙。

但是,历史不是这样记载,它记载着是13世纪初,蒙古人、突厥人、契丹人不同群体成为成吉思汗的蒙古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蒙古人、突厥人、契丹人,后来的一部分党项人和女***、回纥、沙陀等互相混杂在一起组成的蒙古人,他们入侵了南亚、西亚、东欧平原和俄罗斯,被欧洲人称为“鞑靼人”。

“鞑靼人”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游牧部落中,其活动范围在蒙古东北及贝加尔湖周围一带。9世纪初在阴山南北到河西走廊,被称为阻卜鞑靼人。“鞑靼”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突厥碑文上,先后有“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等”汉文诸译。由于游牧民族是此消彼长,时代范围不同称谓也不同。在欧洲,西方人喜欢称蒙古人为鞑靼人;在中国,元朝灭亡后,留在中国的蒙古人,其中包括契丹、女真、当项、沙陀、回纥、柔然等游牧民族都汉化了,统统被称为***。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称为五帝,梳理上古帝王们的血缘关系。让七国的庶民和各地区自己认同始祖都同出一源,这一源就是炎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司马迁写“五帝本纪”的目的是为了汉朝的“大一统”,因为汉朝建立在秦统一六国基础上的一个国家,为了使七国都臣服于汉朝,必须按照儒家的学说,编织了这个善意的慌话。

历史学家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说过,“夏、商、周,并不是三个相继的朝代,而是三个不同的部落和氏族”。所以,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夏朝的痕迹。既然,夏朝都不可能存在,夏桀就无从谈起,也不能说什么匈奴的起源,最后说到蒙古是夏桀的后裔了。其实,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源头的民族,周朝华夏最早进入农耕民族,周围都是游牧民族,随着不断地被杀戮和融合,最后成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姚大力讲汉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姚大力讲汉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郑和 匈奴 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