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历史文献和青铜器,

gkctvgttk 1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商朝历史文献青铜器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商朝历史文献和青铜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作有哪些?
  2. 青铜器在商朝广泛使用了吗?为什么?
  3. 到了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作有哪些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作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

青铜器(Bronze 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商朝历史文献和青铜器,-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历史文献和青铜器,-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商朝历史文献和青铜器,-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在商朝广泛使用了吗?为什么

青铜器没有在商朝被广泛运用.因为,青铜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能用得起青铜器的都是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也不允许使用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用的礼器以及贵族的生活用器,由于青铜器冶炼技术复杂,且生产成本较高硬度较低不适于制作农具,所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数量极少。

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当中。

1、青铜器很昂贵, 往往是国君祭奠的时候***用,老百姓使用不到的.

2、青铜器没有大规模的降低成本,农业生产老百姓是用不起的。

3、当时的工艺也不行,青铜器是合金为主,强度不适合用于农业生产。

3、农业本身的生产流程并没有意识到金属工具对农业产量增长的具大作用。

青铜在当时比较贵重,因此只是王公贵族才用得起,是做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商朝当时社会主流的器具仍然是陶器。商代陶器制造水平达到了此前任何朝代所没有的一个顶峰。目前考古发现已经挖掘出了大量的商代陶窑遗址和一些制陶中心遗迹,通过对这些遗址的研究分析,考古学者们认定商代陶器制造兴盛,规模庞大,制造种类众多。

到了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夏商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青铜器在中国最早发现于西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所有制品均为简单合范铸造,与之类似的铸范,大量发现于中亚、西亚及以北的草原地区,年代上要早于中国的发现,表明青铜器范铸技术的跨区域交流很早就产生了。

公元前二千纪初的齐家—西城驿文化,甘肃地区铜器生产步入繁荣阶段,较此稍晚,陕西山西和河南也开始发现较多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了鼎、盉、爵、斝等以多块陶范组合铸造的青铜容器。块范铸造是中国青铜冶铸技术本土化的重要创新,得益于中原地区深厚的陶器制作传统,块范铸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促进了中原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商周礼制社会的繁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商朝历史文献和青铜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商朝历史文献和青铜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青铜器 商朝 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