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商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商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秦国占领韩国宜阳是迈出统一的第一步吗?你怎么看?
秦国迈出统一天下第一步是秦收复河西之地,而占领宜阳则是攻取韩国的第一步。
首先我们来看看宜阳的位置,韩国的宜阳位于今天的今河南省西部的宜阳县西,该地地处豫西山区。往西面就是秦国的函谷关,往东则是一马平川的河洛平原,因此一旦攻克了宜阳,就为秦国东进黄河以南平原地区奠定了基础。
对于韩国来说宜阳的更是其重要的生命线,此时韩国分为上、中、下三块区域,上部为位于黄河以北的上党地区,中部是位于成皋、荥阳地区、下部为以国都新郑为中下的地区,因此意宜阳是韩国西部联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苏秦曾说过谈论国韩国的各个要地:“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阪之塞。”宜阳要塞不仅作为韩国的西部重要屏障,也得周王室的安全保障。
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大局对外扩张,秦灭巴蜀,使秦国力益强; 秦攻魏,使魏国彻底退出河西之地;秦攻楚,取得来了八百里汉中之地。到秦惠王死时,秦已东扩至今宜阳、渑池西部,秦武王即位后攻韩宜阳之战势在必行。
秦武王三年秋,秦武王以“寡人欲容通车三川,窥周室”的目的发动了宜阳之战,秦军由左丞相甘茂率领向宜阳进发。但宜阳不愧为韩国军事重镇,其守军有六万之众,城池防守严密,秦军顿兵于宜阳城下五个月都没有攻下来。秦国内部对于此战能否胜利产生了争论,秦武王在众人的压力有了撤军的想法,但在甘茂的坚持下最终拿下来宜阳城,六万韩军全军覆灭。
秦军依靠强大实力,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巨大的胜利。韩国此战损失惨重,丧失了韩国宜阳这个西部重镇,被迫入秦求和,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黄河以南地区,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使秦国关中地区更为安全。宜阳也为秦国东扩的桥头堡,以此地东伐韩国,南攻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实现了“灭亡六国,一统天下”的终极目标。在这条充满艰辛和荣耀的道路上,一系列历史的丰碑将永远屹立,而宜阳归秦必将是这些丰碑中极其醒目的一座。
早在秦惠文王时期,著名纵横家张仪就提出了伐韩夺宜阳的必要:“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当时秦惠文王权衡利弊,没有伐韩,而是***了纳司马错攻取巴蜀的建议。
到了秦武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北方已经据有上郡,建立了广阔的纵深,而肥沃的巴蜀更是让他们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东方也已经占有了宜阳以西的地方,但是坚固的宜阳城挡住了他们继续前进的道路,因此攻取宜阳变得刻不容缓。秦武王更是以“车通三川窥周室”为毕生信念。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与左相甘茂商议攻打宜阳事宜,得到甘茂的支持。甘茂首先联络魏国,以稳住他们。他知道宜阳之战必定是一场苦战,自己又是客卿,所以必须让秦武王无条件的支持他,才能完成这项使命。在秦武王迎接他归秦的时候,他趁机与秦武王签订了“息壤之约”,以坚其心。
同年冬,甘茂兵临宜阳城下。然而宜阳城坚墙高,更有十万精锐戍守,连续攻打五个月也没有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就劝秦王退兵,并诋毁甘茂用兵。面对严峻的战局和樗里疾等人的劝说,秦武王开始动摇了,就招甘茂回来问话。甘茂只对秦武王说:“息壤在彼”。秦武王才想起出征前两人定下的约定,于是又发兵五万,全力支持甘茂攻打宜阳。
战争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秦臣冯章也开始做坏的打算,他认为如果破不了宜阳,楚、韩一定会趁秦师疲敝来反攻秦国,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意把汉中割给楚国,以绝后患。于是秦王就派他出使楚国完成这项工作,楚王果然答应了。
面对数月的攻伐,宜阳城依然没有攻破,反而死伤了大量的兵士,这次志在必得甘茂也开始动摇了,秦将左臣就对他说:“朝堂之上有樗里疾、公孙衍诋毁你,战场上您又与韩相公仲朋结怨,如果攻不下宜阳,你就走投无路了,如果攻下了,国内的诋毁也会平息下来。”甘茂才重拾信心。
宜阳城久攻不破,士兵厌战情绪也开始滋生起来,甚至出现了三次击鼓,士兵不出战的情况。甘茂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如果还攻不下,我愿意以身殉职,你们就把把我藏在宜阳的城郊吧。”同时拿出自己的私财,分给士兵。广大士兵深受鼓舞,第二天击鼓进兵,宜阳城终于攻破了。
宜阳位于崤函通道的东面,是韩国的西大门,也是中原的西大门,所以韩国和周王室都非常重视,在宜阳之战中,周王室也是出兵的。
秦国占领韩国宜阳,可看作是秦国转守为攻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宜阳是韩国西部屏障,是联结韩国上党(今山西南部)、南阳(今济源、焦作)、新郑三地的枢纽。宜阳也是二周的门户,对山东六国而言,宜阳与东、西周共同组成秦国东侵的障碍。
据战国策记载,韩国对宜阳城也很重视,建筑的宜阳城城方八里,有精兵十万,储存的粮食足够支撑数年,韩国国相公仲侈在城外驻军有二十万。可见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城坚兵多,可说是固若金汤。
秦武王三年,即公元前308年,武王忽然心血来潮,对臣下说:“我想开一条哪怕只能容车子通过的路,到达洛阳,看一看周王都城,死而无憾了。”右丞相樗(chū )里疾劝其不可。左丞相甘茂赞同。于是在秋季,派遣甘茂为大将,率兵5万攻打宜阳。
这年冬季,甘茂对宜阳城发起攻击,宜阳守军据城固守,秦兵攻打五个月,没有进展。公元前307年,武王命令大将乌获率兵五万,援助甘茂攻城。韩王也调派大将公叔婴率军救应宜阳。
甘茂、乌获两军会合,在宜阳城下大败公叔婴,乘胜攻占宜阳城,斩杀韩军六万,降者无数。随即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驻守。秦武王派遣樗里疾代表武王,率领百辆战车来到东周都城下,周赧王慌忙派遣士兵,列队夹道迎接樗里疾。
普遍认为始皇横扫***是“奋六世之余烈”而完成的大业。而六世秦王中“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显然可以理解为迈出统一的第一步。
韩国宜阳不仅属于“膏腴之地”,还与新安共同组成是河洛地区的西部门户。
就地理角度而言,老秦人发祥于陇山,成霸于关中。而东出中原却成为秦人的下一个梦想。怎样才算“东出”,一河(黄河)一关(函谷关)一山(崤山)成为东出的界点。但终其春秋数百年秦人始终末迈过这个坎。
要迈过这个坎,必须穿过一条狭谷一一崤函通道。
崤函道西起函谷关,于黄河南岸越于崤山,新安、宜阳是为终点。
认为韩国是“软柿子”是错误的,韩国虽然体量小,但浓缩的全是精华。膏腴之地和战略要塞全在韩国人手里。
古代中国,这里的故事太多了,西周周、召二分“划陕而治”就是以三门峡陕州为界点划分东西。平王东迁走的是这条道,晋人“***道伐虢”、秦人千里袭郑、秦晋崤之战均发生在这里。山东六国合众攻秦也喜欢在这里寻突口。
这似乎也是唯一可以“东出”的通道。仿佛就是古中国陆地马六甲。
基于此,秦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只能算扩张与吞并,而“东割膏腴之地”才能算是真正统一的开始。更准确地讲,出函谷、渡黄河、越崤山是为拉开统一的序幕。
周人的统一观显然也是如此,武王定鼎中原,成王宅兹中国,把陕塬之西的老区和陕塬之东的殷商旧地分而治之,正是基于对这种独特的地缘结构的考量。
而周人对这一片区的分封可谓煞费苦心,中条山封一公爵国虞,三门峡封一尚武的虢国,当秦人晋升为诸侯国忙于经略关中时,晋人率先“***虞道以灭虢”,控制了除函谷关外的所有战略要点。秦人不能东出一步可想而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商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商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