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介绍

gkctvgttk 1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朝战车来源历史背景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战车古称?
  2. 武王伐纣中有多少坐骑?
  3. 战车在古代战场上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为何会被淘汰呢?

战车古称?

战车又称兵车或戎车,目前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它起源商代,到西周时,战车数量已成为衡量军事实力的标准和权力大小的象征。当时,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战车。

天子可拥有战车万乘,故被称为“万乘之君”;诸侯可拥有战车千乘,故被称为“千乘之国”;卿大夫可拥有战车百乘,故被称为“百乘之家”。这些以战车为主要装备的军队,是当时奴隶主国家机器的支柱。

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介绍-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武王伐纣中有多少坐骑?

1. 根据《史记》的记载,武王伐纣有三百匹坐骑。
2.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传统。
其中有一篇叫做《周本纪》的篇目记录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其中提到了武王带领三百坐骑伐商纣王
3. 除了武王伐纣,古代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战争事件,例如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春秋时期的战国七雄等等,这些战争历史***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据《史记》记载,武王伐纣时有战马、战车5000辆,但是没有明确提及坐骑数量。
1. 相关历史文献中没有对武王伐纣时坐骑数量的具体记录,因此无法确定此事。
2. 虽然无法确切知道武王伐纣时的坐骑数量,但这场战争是周朝建立的关键之战,毋庸置疑的是当时的周王朝肯定派遣了相当规模的军队来进行作战,因此可推测武王伐纣时的坐骑数量应该是非常庞大的,才能支撑周军的作战需要。
3. 此外,纣王时期的商朝,马匹在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周王朝伐商时,占领商朝的马匹也成为重要的战利品。

如下:

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介绍-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青鸾(女娲娘娘)、逍遥马(纣王)、桃花马(妲己)、青骢马(梅武)、火眼金睛兽(崇黑虎)、五色神牛(黄飞虎)、逼水兽(敖丙)、走阵冲营马(崇应彪)、墨麒麟(闻仲)、银鬃马(韩荣)、白额虎(申公豹)、四不像(姜子牙)、狴犴(王魔)、狻猊(杨森)、花斑豹(高友乾)、狰狞(李兴霸)、赤兔马(马成龙)、玉麒麟(黄天化)、银合马(杨戬)、五点斑豹驹(金光圣母)、梅花鹿(燃灯道人)、黄斑鹿(秦完)、飞鹤(黄龙***)、板角青牛(老子)、八叉鹿(董全)、黑虎(赵公明)、鸿鹄(琼霄娘娘)、花翎鸟(碧霄娘娘)乌骓马(太鸾)、赤烟驹(罗宣)、五点桃花驹(龙吉公主)、黄彪马(崔英)、孔雀(准提道人)、金眼驼(火灵圣母)、奎牛(通天教主)、白犴(上清道人)、天马(玉清道人)、地吼(太清道人)、云霞兽(杨任)、青毛狮(广发天尊)、白象(普贤***)、金毛犼(慈航道人)、独角乌烟兽(张奎)、独角兽(金大升)、龙驹(姜文焕)、青騌马(鄂顺)

战车在古代战场上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为何会被淘汰呢?

过去因为仅见于文献的记载,所以人们并不知其庐山真貌。可是综合一些出土古车资料,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当时车子的模样了:它们是木质,独辕,两轮,车厢方形并从后面开门上下。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下的车轴上,辕尾稍露在车厢后。车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轭,用来驾辕马,一般是驾两匹或四匹马。车轮轮径较大,装有十八至二十六根辐条。



据考古表明

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介绍-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考古发掘出土的殷商古车,相当多的车上和车旁发现了兵器,表明它们应该是用于作战的战车。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村第175号车上,就有铜戈、铜镞等实用兵器;殷墟西区M43车马坑中埋有一辆前驾两匹马的车子,车厢里放着一个皮质圆筒形矢箙(箭囊),内装十支利箭,都配着铜质箭镞,箭囊旁还有一件铜弓形器和两柄铜戈。这两车都应是战车。另外,一些车上虽然没有兵器,但所属墓葬中常有成组的兵器出土,所以其中也可能有战车。

战车的作用

出土的战车甚至可以反映出作战时车上乘员的情况。比如山东胶县西庵乡出土的一辆西周战车上,放有两组青铜兵器,靠右侧的一组只有一柄戈;靠左侧的一组有戈、戟各一件和箭镞十枚。这两组兵器出土时的位置,正好说明了车上乘员的位置:根据记载当时一乘战车上应该有三名乘员,主将的位置居左,那一组制作精美的戟、戈和防护装具,正是为他所用的。右侧位置是主将手下的武士,为“右”(或“戎右”),是战时的主力。在主将和戎右的中间是“御”,即驾驭马车的驭手。这样的位置,恰好和文献中战车乘员配备及战时情形相吻合。再从已经发掘出的商周车子的车厢宽度考查,一般宽在130-160厘米,进深80-100厘米之间,并乘三人是完全可能的。

由于战车上的乘员都是站立在车厢中作战的,所以他们身着铠甲的甲身都很长,与后来骑兵和步兵所穿铠甲不大一样。乘员中戎右因为要挥臂格斗,故只在肩部加有披膊;御者的职责是驾车,因此两臂披膊向下延伸,一直护到腕部,并且还接缀舌形护手,在颈部加有高高的“盆领”。车战武士这样的护甲形制,一直沿用到秦代,在秦始皇陵陪葬陶兵马俑坑出土的木质战车上,驾车的驭手就身着这样的护甲。

除了战车乘员外,驾车的辕马也披挂了皮革制成的甲衣。湖北随县擂鼓礅一号战国墓里出土的大量皮质甲片中,就有用来编缀马甲的甲片,据同墓随葬的竹简文字记载,当时的马甲有彤甲、画甲、漆甲、素甲等多种。

保存较好的马甲,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中,马甲胸颈部有25片甲片,分5列,每列5片;躯干部有48片甲片,左右对称,各分4列,每列6片;还有保护马头部的皮甲胄,由顶梁片、鼻侧片、面侧片等6片甲片组成。这套皮马甲能够有效地保护驾车辕马的头、颈和躯干免遭敌方箭石的损伤。

战车车厢也需要防护,河南淮阳马鞍冢二号车马坑出土的四号车,车厢外侧钉装有青铜护甲,甲板每块长13.6厘米,宽约12厘米,厚0.2厘米,共钉80块。2007年结束发掘,最近刚刚披露的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一坑中埋葬着至少105匹马和48辆整车,是迄今为止所见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陈放车辆最多的车马坑。其中多辆车厢中还保留着铜马甲、马具和铜剑镞、铜戈、铜矛,显然都是当时的战车。更有一编为11号的车厢外侧,装有莲瓣状青铜甲片,排列整齐,保存完好,与上述马鞍冢二号车马坑的四号车一样,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装甲战车”。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的战国驷马战车,还将强弩装备于车体上,射程要比弓箭远得多。

战车的改变

1、战车本身的优缺点问题。优点,攻防兼备,战力出众。缺点:对环境要求太高。2、作战区域的问题:开始华夏人作战地点在中原,河流少,大平原,战车挺合适的。后来作战地点扩大,山东、山西、燕山,黄土高原、江南水乡……都不适合战车呀。3、攻击武器威力越来越大,有马蹬的骑兵不仅是速度优于战车,战力也接近战车了。4、城市攻防战越来越多,这个战车也用不上。5、社会阶级的变化,春秋以前是贵族战争,贵族有经济能力装备战车。战国以后,战争的主体是平民,平民穷且多,战车太奢侈了。总之:在古代战车的技术改进速度,落后于战争环境的变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朝战车的来源和历史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战车 武王 伐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