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朝历史的生僻题,关于夏朝的史料

gkctvgttk 1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夏朝历史的生僻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于夏朝历史的生僻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穿越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小说?
  2. “天干”为什么是十位数呢?
  3. 西安户县为什么要叫作鄠邑区?

穿越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小说

匈奴皇帝

作者:芈黍离

关于夏朝历史的生僻题,关于夏朝的史料-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评:

从少数民族汉化过程和入主中原的故事三国背景,男主二次穿越加重生,铸就了枭雄的性格,带领匈奴人消灭汉朝建立夏朝。本书主角穿越南匈奴,成为匈奴王子,看他如何打败竞争者,扫平鲜卑,一统草原,再之后,他的目光转向了中原。

本文为历史黑暗流,主角非常心狠手辣、杀戮果断,很生僻的异族争霸类三国***!

关于夏朝历史的生僻题,关于夏朝的史料-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干”为什么是十位数呢?

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关于夏朝历史的生僻题,关于夏朝的史料-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干寓意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者,言万物生轧也。

丙者,言万物阳道之著明也。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

戊者固也,言阴阳彰露,物已成也。

己者止也,言万物阴阳杀将成也。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十二地支”计年、计月、计时,对应"十二生肖"、“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计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史记,律书》司马贞索隐引《尔雅》云:

我们常说“天干地支”,也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什么地支有十二个,天干却只有十个呢,怎么不一一对应,也是十二个呢?很多人会有这种疑问。

其实,道理逻辑很简单,这就是个排列组合。天干对应五行,是根据五行排序的,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万物有阴皆有阳,故五行分阴阳,甲阳,乙阴,阳木,阴木,正好5组10个。

而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是以阳配阳,阴配阴的原则来的,比如甲阳,子阳,可配成甲子;乙阴,丑阴,可配成乙丑,甲和丑则不能相配,如此一来,每个天干配可6对,6X10=60;而每个地支可配5对,12X5=60,两两相配正好为一周,也就是60年,周而复始,从而产生了“六十甲子”的往复循环。

古人发明了天干地支,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诞生,用来计算年岁,记录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干支纪元法”,人类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方方面面。

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这个数字很是奇妙,不但中国古代人民用60作为循环,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同样,一天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纪年则以60年为一个周期,纪日以60天为一个周期。

“天干”为什么只有十位?这个由于历史久远无从考证,从考古以及文字资料的记载中多少能得到点信息。

《史记·律书》中有十母、十二子的记载,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则是指十二地支,把干支比喻成母子关系,显然是母系社会的遗迹。

另一种解释是,干是干犯、干扰,支是支撑、支持。《左传》中也有“天之所坏,不可支也”的记载。也许是说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地震对人类的造成的破坏,认为是上天的发怒,地上的人难以支撑了。当这种现象出现的多了后,远古的人类试图用天干、地支搭配成周期,来记载、探索日月星辰运转与灾祥之间的联系。

也有人从字形上探讨干支的来源,因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为象形字,文字的形象蕴含着内在意义,如“甲”字像植物的果实,露出的尾巴好似果子的柄,又好似动物的硬质外壳,《史记》就认为是“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字《汉书》解释为“奋轧于乙”,意思是植物刚发出嫩芽,还埋在土里,被土压成弯曲状,正要奋发向上的样子。“辛”字“万物之辛生”,其字形也似欣欣向荣的样子。也就是干与支的字多取象字形。

随着时代进化,***氏制定了干支,用来纪年,干像树干,属阳,支像树支,属阴,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古人以干支定岁星所在,其十天干有,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而且十个符号象征着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盛而衰的全过程。

“甲”是指草木从坚硬中破“甲”而出。

“乙”是指草木开始生长、支叶柔软弯曲。

“丙”通“炳”,指草木好像被太阳带来的光明点燃。

“丁”是指草木成长壮实。

“戊”是指草木茂盛繁荣。

西安户县为什么要叫作鄠邑区?

根据此次***院的最新批复,户县更名“鄠邑区”,恢复了1964年前“鄠县”的古字。而根据***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县”“区”均属于地名专用词,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因此叫“鄠县区”也有不妥。“鄠邑”是户县在秦朝时的名字,此次借撤县设区恢复了户县原名,虽然汉字显得略有生僻,但却是正本清源、尊重历史之举。

为什么说取名“扈邑”是正本清源、尊重历史?

  首先,历史可寻:

  《地理志》显示,古邑国,有户古、户国、甘亭、邑至秦改为鄠邑。典籍《辞海》里面则显示:鄠侯之地为鄠,位于长安西南、涝河东岸,夏时扈国、秦为鄠邑、汉置鄠县、即今陕西省鄠县。

  其次,文物例证: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蜀王村”的记载。

  最后,文字记载:

  古书《二程粹言》(记载程颐、程颢言论集):“明道在鄠邑,政声流闻当路,欲荐之朝,而问其所欲。对曰:夫荐士者量才之所堪。不问志之所欲。”

鄠(hù)邑区,原名鄠县,1964年更名为户县。

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朝为“有扈氏”部落。这是鄠邑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地名的由来,夏朝的重要事件甘之战和甘誓都发生在鄠邑区附近。商时设“崇国”;周时,作“丰邑”;秦代改“扈”为“鄠”;西汉时设“鄠县”。历代延续。1964年9月10日,因鄠字生僻,经***院批准,将“鄠县”更名为“户县”。原隶属于咸阳地区行政公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同周至县一起,划归西安市管辖。2016年11月24日,***院批复同意户县撤县改区,恢复鄠字,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2017年9月9日,鄠邑区举行撤县设区揭牌仪式。

鄠邑区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这里有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宏大的汉代国家铸币厂”——钟官城遗址;世界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埋藏唐玄奘法师遗骨的紫阁寺。还有草堂寺、重阳宫、公输堂等古迹。高冠瀑布、紫阁峪更是留下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名篇佳作。

自1***0年代以来,鄠邑区以其秀美的山川景色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名闻遐迩的“户县农民画”。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李凤兰、潘晓玲等著名农民画家;而鄠邑区,也以农民画乡而饮誉海内外。

近年来,国内大量地级市市区附近辖县完成了“撤县改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一步深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所致。很多完成“撤县改区”的县,不仅完成了【从县到区】的转换,也在【地名更换】上下了一番功夫,纷纷找寻各自的古代曾用名,掀起了一股地名复古风。

而且,很多【撤县改区】的区县级政区,还存在另一个不得不改名的原因,那就是原本的地名仅仅由一个单字与“县”字构成,改区之后,仅仅把“县”换成“区”略显奇怪,哪怕改成“某县区”也很不伦不类,为免日后日常使用与行政运作发生不变,也便只能改名,在原本的单字后面再添一个州、邑之类的字,或干脆改换成另外两个字。

【户县】改名为【鄠邑区】(户、鄠同音)也便是在上述原因驱动下完成的,那么【鄠邑】与【户县】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且看寒鲲为您一一道来:

在近乎传说时代的夏朝时期,有扈氏作为一个方国部落,大约存在于今天的鄠邑区一带,根据郑张尚芳先生的拟音,上古时期的户、扈二字都读:ɡʷaːʔ,这是鄠邑(户县)的最早渊源。

西汉初年高祖时期,鄠县被正式设置(具体年份不详),在自此以后的整个中国古代近代的两千多年间,不论上级政区如何变幻,鄠县之名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公元1964年,由于鄠县的“鄠”字,确实比较难认、难写,为了便于当时的日常生活与行政运作,这才将【鄠县】,“简化”为同音异形却更好写好认的【户县】了。

【图为位于鄠邑区草堂镇的草堂寺鸠摩罗什塔亭,为鸠摩罗什译经处、圆寂处】

2017年9月,一方面因为前文所述经济发展与地名变更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不再过多需要依赖手写),曾经长期作为【鄠县】存在于历史时期的【户县】曾用名,便再度被启用,并且给“鄠”字后面添了一个颇有周代风格的【邑】字,以期应和曾经在如今西安市鄠邑区与长安区交界处存在的周都丰邑、镐邑。

【下图源自: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夏朝历史的生僻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夏朝历史的生僻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户县 天干 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