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研究商朝存在的历史文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研究商朝存在的历史文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商朝的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对中国文化史的完善,对汉字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的意义。
是中国商文化史的最好实特佐证。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以实特形式展示商代的存在,在甲骨文未发现前,西方人只承认周朝是我国最早的朝代,以前的历史权当是神话。甲骨文上的信息给后人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代时事和生活。
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他两个标志是城市与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有在出现文字之后才可以被叫做文明史,之前叫史前社会.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被发现,使得中华文明史的起始时间大大地提前。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作有哪些?
青铜器(Bronze 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什么夏商周时期的传世的文献很少?
首先,那个时候中华文明还没定型,华夷杂处,战乱不断,史料很难保存。
其次,秦王朝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史籍。
再次,中华历史太久了,很多东西难免保存不下来,又因为之后很多战乱,史料的保存更是越久越少。
商朝虽有文字记载但不多。
想更深入了解殷商还有周王朝历史,觉得很有趣,大家有没有好书推荐呢?
殷商史和周王朝历史是比较靠前的历史,我们研究历史有几个材料,一定要搞好,首先是地下出土文物,比如甲骨卜辞,然而这些材料比较难,也极不易得,其次是传世文献,像《史记》这个就需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所以我觉得还是先从当代学者的著作开始了解。
当代学者著作:
1、杨宽先生的著作《中国上古史导论》、《西周史》、《战国史》
杨宽先生是上世纪成就斐然的史学大家,在先秦史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成就,《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杨宽先生提出神话的分化研究说,是对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的发展和补充,成为顾颉刚开创的古史辨派神话学的重要后继者。《西周史》一书则是对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社会结构、军事制度都有很好的考证。《战国史》则是杨宽先生五十年治史的结晶
2、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
这部书是许先生的力作,许先生着眼于周朝的强大,具有一种问题意识,强调周朝为什么能建立那样的“封建秩序”
3、张光直先生《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
张先生首先是一个考古学家,一开始张先生就抛出了自己的理论: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相较于王国维的二重证法更近了一步,这[_a***_]就是考古与史料相结合,值得一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研究商朝存在的历史文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研究商朝存在的历史文献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