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的历史怎么记录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朝的历史怎么记录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夏朝?
司马迁是西汉人,他为什么能写出夏朝的东西呢?却是因为他工作非常勤奋,自己搜集的许多资料中,嗯,发现了有夏朝的东西,而且呢,他在走访当中也对夏朝的各种传说有了很多的了解,所以说他就对夏朝的东西写得非常清楚,最后是有很大的贡献
《史记》作于公元前100年前后,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已经过去了2000年;距开始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业已过去了1500年。而且,又是在那个文明尚不很发达的时代,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老司马已相当不容易了。史记对夏朝和商朝都有描述,司马迁为何能获得2000年前的史料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族,他的父亲司马谈在西汉做了近30年的太史令,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子承父业,继任为太史令,为他查阅官方资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另外司马迁写史的笔法较为公正客观,特别是他遭受宫刑之后,更是对强权充满了批判精神,这是史家难能可贵的品质。
司马迁精确梳理、辨识出了商王的世系(包括商先王),除了漏记了商王“祖己”、弄错了几位商王的即位顺序,其它记载竟然与甲骨文中辨认出来的商王世系一模一样、毫无偏差。这是相当厉害了,要知道对他来说都是1500多年前的事情了。可以说,这是可能的极限。就是现在,又出土了那么多青铜带铭文和甲骨文,和司马迁能做的,也没有跨越式的发展。
《殷商本纪》的记载,与《夏本纪》类似,非常简略。因为夏商时代,史官的职责不是用笔记录历史。而是通过口耳相传历史。到了周王朝,对历史的记录才十分详尽。周厉王被放逐后,进入共和元年。历史的记录不但详尽。还有确切的年月日。
司马迁能写出了夏朝主要依靠搜寻了大量的史料。
第一种是各地寻访。司马迁在20岁的时候就外出寻访,纵观山川形势、历史古迹、询问老者、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传说和书籍,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地,搜寻到许多珍贵的史料。
第二种是查阅官方资料。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族,他的父亲司马谈在西汉做了近30年的太史令,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子承父业,继任为太史令,为他查阅官方资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既然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一系,夏朝会记录祖先的历史,商朝***和攀附,周人继续攀附,所以史记五帝的资料会被记录下来。失败者,炎帝,蚩尤作为胜利者的垫脚石保存下来,而无详细记载。
夏建立王朝时,面对的历史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应该真的存在,而且影响力巨大。
关于夏朝的一手文献?
关于夏朝最早的文献记录应该是清华简里面的一篇“尹诰”清华简里面的尚书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竹简。真实性应该比后世新编尚书要高很多了。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而这批战国时期的真实《尚书》恰恰也记载了夏朝。
清华简里“尹诰”释文如下:惟尹,既济。汤感:“有‘一’,得!”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今后胡不监?”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日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亳中邑。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汤信任伊尹,伐夏,取胜。汤感叹:“与民同心,乃得其位!”伊尹念及天之亡夏,曰:“夏乃自绝于天下。君王若不爱民,谁愿为其守城?桀邪僻害民,众叛亲离,我遂能迅捷灭夏。今天子鉴之!”又诚恳的对汤说:“我若真心助人,人遂以我为友——今与民同心,则天下归服。”汤曰:“呜呼!我该怎样做而树立威信?”伊尹说:“把夏桀搜刮来的金玉分赐给众人;废弃日邑;善言教导、安抚百姓。”于是汤把众人都召集到亳中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的历史怎么记录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的历史怎么记录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