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夏朝历史,外国人学中国历史

gkctvgttk 1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人夏朝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外国人学夏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外国人是怎样看待夏朝的?
  2. 外国人为什么不承认中国有夏朝?
  3. 夏朝存在的可信度大吗?

外国人是怎样看待夏朝的?

因为从商朝才出现甲骨文,有了文字记载

而夏朝没有文字记载,外国人据此认为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因为夏朝的存在,会把中国文明历史往前推近千年,这就需要国际社会承认

首先,当前中外不同领域的人对夏朝的存在是持有疑问的,

外国人学夏朝历史,外国人学中国历史-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甲骨文商朝才出现,有了文字记载。

古代文献西周尚书战国时期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对夏朝的描述。

河南博物院和洛阳博物馆都有收藏夏朝文物,古代中国人从未怀疑过夏朝的的存在。

外国人学夏朝历史,外国人学中国历史-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代,郭沫若等人引领疑古思潮,提出对上古时期历史重新考证,夏朝的存在可能性比较低。

英国考古学家爱兰认为文献中的夏朝历史非常模糊,以上文献成书时都是夏朝灭亡一千年以后了,美国考古学家,索普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朝还是夏朝有待考证,从复原图看不太像是居住的,更像祭祀用的祭坛。另外二里头没有发现王侯贵族墓葬,这就是他们的疑点和看法。

个人觉得无论是夏朝还是夏朝之前朝代,只要他存在过一定就会有遗迹保存,只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

外国人学夏朝历史,外国人学中国历史-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国人为什么不承认中国有夏朝?

史学研究的标准依据不一样。

因为古代欧洲文化落后,即便是贵族、国王也基本是文盲、半文盲,文字只有少数的神父主教之类的神职人员掌握。所以很少有像中国一样每个时代都有非常详尽的史料,有完整的历史文字记载。因此欧洲史学研究重,因为没有史料,也就拒绝承认史料的可信度。强调必须要有文物实物。因为中国人口密集,开发非常充分,特别是那些文明发源地。所以地下埋藏文物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建设、开发中,多数被毁灭。欧洲地广人稀,古代文明没那么发达,但是埋藏的文物反而保存较为完整。

夏朝存在的可信度大吗?

在5000年前,以良渚文化、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文明阶段,有了自己国家。而以此为起点,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时段里,各个地方的社会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步入了文明。

春秋开始,以为夏朝起始于大禹,其实夏朝这个国名应该远在大禹之前,尚书《立政》里,西周初年周公就说帝俊是夏朝的君王

有很多的古史籍能证明有夏,因为集体说谎的几率是很少的。其中,从《山海经》的记载也可以证明夏的存在,《山海经》记载了禹、启。《山海经》中的《海经》、《荒经》记载了帝俊的世系,这个在周朝典籍是没有的,说明《海经》、《荒经》可能早于周朝。


二里头的考古遗址也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是夏的,有人认为不是。二里头属于夏朝的晚期还是靠谱的。因为夏桀就是定都于河南偃师时间上也比较温和。而正是因为晚期,得到实际证据并不多,也有可能是被某些人故意抹去了。


夏朝的遗址比较难发现,也与黄河的泛滥冲积有关。就连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之墟也是在地下12米发现的。夏代遗址就更不用说了。目前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都城”斟鄩“,但斟鄩只不过是太康后羿、桀时期的都城而已,不在夏朝的鼎盛时期。所以二里头不够繁华、文物不丰富。二里头中的青铜器宫殿据说都已经进入了商朝纪年范围内。夏朝鼎盛时期的都城在老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村,这里或许真的有遗迹但挖掘成本可能很高,但是目前***也不会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放到考古上,所以只好先搁在一边了。


那么夏朝到底发源于哪里呢?汉羌同源是一个突破口。司马迁在《史记 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传》曰:“禹生自西羌。”。又,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石纽在哪里我们先不管他。重要的线索是,大禹是生于古羌族活动范围内,有三个史料作为支持。前面提过,羌字和姜字同形,古羌族和炎帝是有密切关系的,古羌族很可能是炎帝的后人。炎帝、[_a***_]部落都发源于西北,所以西北是古羌族的活动范围,西北主要指青海、甘肃陕西


《山海经》记载了大禹是黄帝的后人,根据炎、黄同源,炎帝发源于姜水、即今陕西宝鸡,所以推出大禹生于陕西是靠谱的。那么,夏人的发展轨迹为:陕西——山西——河南,一路走来,始终向东。夏朝历经了四百多年,直到夏桀在河南被商人打败,夏朝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你们觉得夏朝存在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外国人学夏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外国人学夏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夏朝 二里头 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