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名人典故,汉朝历史名人典故有哪些

gkctvgttk 1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名人典故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名人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你所知道的关于楚汉时期的典故?
  2. 楚汉之争的典故?
  3. 楚汉之争的故事概括及评价?

你所知道的关于楚汉时期的典故?

答: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1.十面埋伏。该成语典故主要是讲楚汉争霸时期,项羽的楚军被刘邦汉军围困于垓下的战事。成语解释:在十面埋伏士兵来围歼敌军。

汉朝历史名人典故,汉朝历史名人典故有哪些-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四面楚歌。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说四面八方都传来楚国的歌声。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该成语最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原文如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朝历史名人典故,汉朝历史名人典故有哪些-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形容要把某件事情做好的决心。

4.胯下之辱。胯下:两条腿之间。 解释:从胯下爬过的耻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汉朝历史名人典故,汉朝历史名人典故有哪些-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当然,还有其他典故,就不一一列出了。

楚汉之争的典故?

公元前206年五月,项羽前去攻打田荣。刘邦趁机出兵,1月内占领全部关中。 接着向东挺进,直捣项羽的老窝彭城。楚汉战争爆发了。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苦战了5年,大战70余次,小战40余次。刘邦在一再失败之后,逐渐转为优势。

项羽曾一度提出和刘邦“中分天下”,以鸿沟 (今河南贾鲁河)为界,河东属于楚,河西属于汉 公元前203年底,刘邦汇合诸将,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粮食吃光,援兵断绝。在寒冬的一个夜晚,项羽被围在一个山头,看到战场上旌旗遍野, 鼓角齐鸣。

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知道军心涣散,大势已去,只好匆匆丢下爱妾虞姬,连夜夺路突围。天亮以后,刘邦闻讯,立即派5千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只剩100多人。 汉军追上,杀得项羽只剩28个残兵了。项羽跑到乌江边上,见前面茫茫乌江,后面滚滚追兵,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楚汉之争的故事概括及评价

楚汉之争主要是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争夺天下的故事。秦朝灭亡后,众多起义军集团中项羽实力最大。但因其格局有限,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为由,放弃了富饶的关中地区,回师家乡。

项羽没有***纳谋士,在鸿门宴上,趁机除掉自己最大竞争对手刘邦的建议。

最终,刘邦通过知人善用,一步步由弱变强,一步步打败项羽,取得天下的故事。

楚汉之争是指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

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推翻秦朝后,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刘邦通过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兵占领了关中,与项羽对峙,最终在垓下之战打败项羽,项羽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天下被刘邦夺得,自此天下统一,刘邦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名人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名人典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项羽 刘邦 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