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竹书纪年记载的商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竹书纪年记载的商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商朝存在了几百年?
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存在了五百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夏朝灭亡,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商朝末年,其属国周的国君周武王,领军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建立西周。
商朝的历史大概有554年,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有历史记载的我国第二个朝代,但是夏朝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而商朝却是在当时就有了文字进行记载的,所以商朝在历史上的存在是有确定性的。商朝被分为三个阶段,大致为先商、早商和晚商,前期的商朝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到了后期就是父死子继的模式了。商朝也是奴隶制度的巅峰时期。
商朝前后六百二十九年(一说四百九十六年),一共经历了三十个王。这些王的名字都很奇怪:天乙、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等等,详细请见《商代世系图》:
不知道当时是根据什么方法取的名字。
在这些王中,天乙即商汤,也叫武汤,是开国君主。太甲暴虐,于是伊尹将其放逐到桐地,自己摄政。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还政于他。
商朝存在554年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甲骨卜辞、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尚书》《史记》等文献称呼商朝为“殷”,这两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元明时代的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
竹书纪年细思极恐?
《竹书纪年》颠覆了我们对上古时代至战国历史的传统观点,许多情节与正史记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让人震惊。
这部书出土于西晋咸宁五年,汲郡盗墓贼不准掘魏襄王墓,得竹简十余车,大多焚毁,后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了手抄本,这本***史书才得以流传下来,
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尧帝并非要传位于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舜发动***将尧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
商朝圣人伊尹也并非如其他史书记载的一样,在传统的史书里面,伊尹因为太甲胡作非为,而将他囚禁起来,等到了太甲改邪归正之后便还政于他,伊尹也因为这样做而流芳百世,
而《竹书纪年》载:“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
这部书可作为一个历史旁证,多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其书或出于犬戎洗劫镐京(西周国都)的原始记载,后被各诸侯所得。
竹书纪年,在古代就被列为***,其中记载的很多内容与正史相左,但又解释的通。如尧舜禹的禅让其实为夺权,如妹喜勾结伊尹为祸夏朝,如周平王东迁实际就是双王并立,等等不一而足。
书中记载的内容过于大胆,为正统所不容。有人说,竹书纪年撕下了历史的遮羞布,还原了政权更迭的血腥。可是他逻辑上又有很多地方说得通,颠覆了一部分传统历史认知,可以说细思极恐
商朝哪位君王将都城殷迁到朝歌?
朝歌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左传》定公四年载卫祝佗述卫国初封,“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
《史记·卫康叔世家》则云周公“以武庚 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所谓“殷墟”,“商墟”,指商朝的旧都。《卫世家》前文说:“武王已克服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可知纣都即武庚所居,康叔所封,其地在河、淇之间,这与朝歌位置相符。
《逸周书·作洛》也说“俾康叔宅于殷”。“殷”即上述“殷墟”,不烦多说。 可证纣都是朝歌的。
正因为纣都朝歌,所以武王伐纣,攻的是朝歌;“武王至商国”,《史记·正义》释“谓至朝歌”。
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于纣京师;武庚畔周,周公东征,征的又是朝歌。武庚被灭,成王封康叔于殷墟,殷墟即朝歌。其实商纣之时,殷都北蒙早已成为一片荒列人烟的废墟,这就是武王克商,九鼎迁自朝歌,不迁自北蒙的原因。
在武王伐纣的时候,殷已经渐渐荒芜,而都城已经逐渐转移到朝歌,但非迁都朝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竹书纪年记载的商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竹书纪年记载的商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