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朝的历史饮食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周朝的历史饮食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青铜器时代的人们是怎么吃饭的?
青铜器时代的饮食方式主要依赖于青铜器具,这些器具包括鼎、鬲、甗、簠簋、敦和豆等。
鼎:鼎最初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主要用于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青铜鼎出现后,它又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而后又以示王权1。
鬲:鬲是一种汉族古代煮饭用的炊器,烧煮或烹炒的锅,有陶制鬲和青铜鬲之分。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三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1。
甗:甗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流行于商至汉代1。
簠簋:簠簋是盛黍稷稻粱之礼器,有“簠簋对举”的说法。簋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1。
先秦时期人们都吃什么?
先秦时期的饮食,在《诗经》中可见一斑。主食自然是五谷(麻、黍、稷、麦、豆),比如《硕鼠》里面的那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啦,或者《七月》里面“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还有“十月获稻”,反正五谷杂粮还是有的吃的。蔬菜则大多数是野菜,比如卷耳啦,蘋啦,当然还有韭菜什么的蔬菜。瓜果也是不少的。
但还是要说肉,先秦对于肉的记载多来自《礼记》,讲几个菜,比如炮豚(乳猪治净、剖腹,去内脏,塞进枣子,裹上草帘,抹上湿黏土,上火烧烤。至泥干,取出乳猪并擦净猪皮,将肉表面涂上米粉糊,下油锅炸。然后把乳猪切成片,加香料入鼎,放在大汤锅里隔水炖三天三夜即成。加醋、梅酱调和食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做羊。比如捣珍(取牛、羊、鹿的脊侧肉,反复捶打,去筋腱、烧熟,再去膜,使肉变柔软即成)再比如渍(取刚杀的牛羊肉,逆纹路切薄片,浸入美酒,第二天早晨食用,用梅酱等调味)熬(取牛羊肉捶打,去膜,加桂皮、姜末,盐腌,干后食用)淳母(将肉酱烧热,浇于谷米饭上)濡鸡(取净鸡,腹中实蓼,用肉酱烧成),猪肉、鱼什么的也是这么做的,当然还有鳖.
当然,除了这个还有咸菜,比如《周礼》中记载的各种菹,就是酸菜。
总体来说,基本食材可以满足,但烹饪方法基本只有水煮和火烤,做出来是什么味道就不得而知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物作为主食,我们经常说“五谷杂粮”,这里所指的便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需要一提的是,粮食并不只有“五谷”而已,还有“六谷”、“九谷”、“百谷”等,如稷、菽、麦、麻、大豆、小麦等,都是常见粮食谷物
先秦时期,古人吃的我们分成粮食和肉 两大类。那个时期食,饮并重,所以喝的也很重要,下面捡主要的分开来说。
一是粮食类。
“豆饭”:就是吃煮熟的各类豆子。红豆,绿豆,豌豆之类。
“饭”:就是吃蒸熟的糜子、小米、红米、稻米、麦子。像稻米这样的高档食材,只有部分人能吃上。
“干饭”:就是把蒸饭晒干收藏,以备下雨做不了饭时用。大概是用水一泡就能吃。
凉拌菜的起源?
凉菜,即凉拌菜,据说起源于东北,故东北菜中凉菜品种多,凉拌的东西也多,而且没有什么规律,做法多样,极富特色且好吃。去时下的东北菜馆,菜单中准会单独列着一栏———凉菜。
说来奇怪,东北天寒,尤其是黑龙江,一年中温暖如春的季节不超过5个月,其它时间多是寒冷,而天寒本应吃些热乎乎的菜,却偏偏喜欢雪上加霜,吃凉菜。然而在炎热的广州,东北菜馆里的各种凉拌菜却可以让我们大开胃口大饱口福,并帮我们消暑去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朝的历史饮食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朝的历史饮食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