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夏朝历史,夏朝讲解

gkctvgttk 1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话夏朝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白话夏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八大菜系鼻祖?
  2. 洛阳二里头是不是夏朝都城?

八大菜系鼻祖?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大白话夏朝历史,夏朝讲解-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清代的时候,当时辣椒从南美经过印度,从***传入中国,首先引进辣椒的就是四川。清代中期的时候,川菜已经形成,到了清末就成为四大菜系之一了。鲁菜也属于京式菜系,因为鲁菜影响力大于北京菜系,所以往往用鲁菜代表京式菜系。苏式菜系绝大部分是在淮扬地区,所有苏式菜系也称为淮扬菜。于是就形成了京(鲁)、苏(淮扬)、广(粤)、川四大菜系。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后来形成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苏、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所以说 八大菜系是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的。

大白话夏朝历史,夏朝讲解-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以太公望最为代表,再到春秋战国的齐桓公时期,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到了南宋时期,南甜北咸的格局形成。在清朝初年,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了清朝末年,浙江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汉民族饮食的“八大菜系”。

洛阳二里头是不是夏朝都城

二里头是夏都?别逗了您!

夏朝是4100年历史,不是只有3700年。

大白话夏朝历史,夏朝讲解-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里头真正繁荣是3600年前,属于夏商两头不靠。

一个大茅草棚子似的二里头,您就不怕冲过来一只部落,一把火把给您烧了?连个城墙都没有

按目前的考古来看,和夏朝有关系的只有山西陶寺和陕北石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城墙,有宫殿,有发达的玉器,有权力的象征。

二里头在3700年前,只是河流中间的一个半岛型陆地。到了3600年前,才突然繁荣了起来。有可能是逃难的人跑到这里,也有可能当时这里是一个货物交流中心。大家看一下所谓的二里头宫殿,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大马厩。如下图。

你敢说这是一个宫殿?还不如4500百年延安地区的芦山峁遗址出土的宫殿。

欢迎大家关注大唐神都,将会带给您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我多次去过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因此有很多感触。从新闻媒体是图文资料上了解的二里头,和亲眼看到二里头遗址,直观上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那种来自夏朝的文化震撼,让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我,从此对二里头是夏朝都城坚信不疑。

首先,二里头遗址可发掘的面积就有300多万平方米,这还不包括被河道冲毁的部分。这种规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城市,可以同时容纳5万人生活。您认为在4千年前,二里头的城市规模够格成为夏朝都城吗?

其次,二里头巨大的宫殿遗址。在历史教科书和网上的资料中,二里头宫殿的模型有很多,一般都是茅草房顶的四合院,很多人都认为这作为夏朝宫殿太寒酸了。其实大家都误解了,网上的照片只是夏朝王宫的1号宫殿,只占夏朝王宫的不到8分之一。真正的二里头王宫整体有11万平方米,有近20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是中轴线布局的,内含数个庭院。

第三,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青铜鼎、青铜爵和青铜钺等礼器,这些青铜礼器都是国家大型祭祀才会用到的国宝重器,除了二里头遗址以外,考古学家还没有在夏朝同时期的其他遗址发现过。

因此,巨大的而城市面积,宏伟的王宫,齐全的青铜礼器,构成了二里头为夏朝都城的完整证据。虽然二里头出土的几十个刻画符号究竟是不是夏朝文字,仍有待考古学家研究。但二里头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面积未曾发掘,我们还是期待后续考古吧。

洛阳二里头是不是夏朝都城?一直都在争论,而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现在也有争论,基于本人对历史的一点点了解,说说自己的观点,夏朝应该是存在的,但是二里头绝不是夏都,谁要将二里头定为夏都,就是对历史的***,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

首先说,关于中华文明中原起源说兴起于近现代,主要基于考古发现和东周秦汉以后这里长时间政治文化中心,而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八里岗遗址、仰韶遗址等,当时很多学者达成共识就是中华文明的中原起源说。而在1996年国家发起的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更是有很多的学者在毫无任何依据下硬是将夏文化探索的核心区域定为了河南地区,这里有什么问题存在不得而知。

这些专家们在最初为了让二里头更能符合夏都的要求,刻意地将二里头的年代提前几百年,这种***手段让人所不齿。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文化遗存,一期为公元前1735年~公元前1705年;二期为公元前1705年~公元前1635年;三期为公元前1635年~公元前1565年;四期为公元前1565年~公元前1530年。我们现在公认的夏朝时间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一、二期不过是夏晚期,三、四期不过是早商时期,而这三、四期才是二里头遗址中文化最发达时期,却被跨时空的当做一最初、二期文物来说,所以二里头根本与夏无关。

大禹为西羌人,现在已经得到很多人的共识,而羌人生活在西部,怎么会跑到了河南?有人会说是迁徙到了河南,这更罔顾历史,一派胡言,夏朝还处在新石器晚期,这种大迁徙绝不是几年、几十年能够做到的。

我们现在将黄河定为了“母亲河”,华夏文明就是依托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但当查阅先秦的古文献,我们都找不到关于华夏文明起源黄河记载,多是写道是“河”,全国各地江河多了,就一定是黄河吗?还有就是大禹导河水入渤海,可是当时的黄河入海口不是渤海,而是从今天江苏的盐城、淮阴一带入黄海,再看看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所记载的一段话:“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翻译过来就是河水从东北角发源,向北流淌,再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如果此渤海就是今天彼渤海,怎么可能再流出海外?之后又流入到大禹开凿的积石山?

在先秦中多次提到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就是夏商周时期,远在东北地区的东北角生活的肃慎人入贡“楛(hù)矢石砮( nǔ )”引以为傲。如果按照我们所说的不管大禹在河南还是西北、西南,包括商周,在没有公路、铁路、航空的情况下,为什么远在五六千里之外,不可能产生任何利益关系的肃慎人,却要跋山涉水的跑去为夏朝“贡弓矢”?不值得反思吗?

还有就是关于商人的起源,在史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商人起源于东北,那么夏还有可能在其它地区吗?因为商人的先祖弃是与大禹一起治过水,而大禹在东北也能说通了肃慎人“贡弓矢”这一事情,关于西部的羌人,也是东北地区的西部,并不是现在中国的西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白话夏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白话夏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二里头 夏朝 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