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至清朝历史简表,夏朝到清朝的朝代顺序及帝王

gkctvgttk 1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清朝历史简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至清朝历史简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古代如何看待夏朝?
  2. 三国曹睿曹芳曹髦曹奂都做过皇帝,他们是什么关系?
  3. 请问干支纪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

中国古代如何看待夏朝?

夏朝,是中国结束了长达五十万年之久的“三皇五帝”原始科技文明君子民举社会后的第一个统治者阶级朝代

这个朝代的起始转折点,应该是与“尧舜事件”贪墨民意有关,导致了社会形态上的根本性转换。

夏朝至清朝历史简表,夏朝到清朝的朝代顺序及帝王-第1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于现代政治体制的关系,商务印书馆二零一零年第十版《新华字典》中,《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由过去的万年以前缩减为现代的“前2070年”,这段以来的历史被压缩量超过了六成。

因此,夏朝的意义仅是一个初始阶级社会形态的象征,史学家们早已“失去”了评价的兴趣。

三国曹睿曹芳曹髦曹奂都做过皇帝他们什么关系?

这四位曹魏皇帝都是曹操之后,但是他们的关系略显复杂。

夏朝至清朝历史简表,夏朝到清朝的朝代顺序及帝王-第2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魏明帝曹睿:魏文帝曹丕长子

(魏明帝曹睿)

魏明帝曹睿,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魏黄初七年(226年)五月,病重中的曹丕立长子曹睿为皇太子,同年即皇帝位。

夏朝至清朝历史简表,夏朝到清朝的朝代顺序及帝王-第3张图片-历朝在线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为魏国的第二代皇帝,曹睿的执政能力丝毫不亚于其父,在位期间,重用宗室曹真,两朝老臣司马懿等人,成功的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对外平定鲜卑,攻灭盘踞辽东多年的公孙渊割据政权,对内,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明帝时期的魏国,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执政后期耽于享乐,大兴土木沉迷酒色,给自己统治带来了负面影响

魏景初三年(239年),年仅三十六岁的魏明帝曹睿病逝于洛阳,曹睿诸子皆夭折,遗命任城王曹楷之子曹芳继位

齐王)曹芳:任城王曹楷之子

①曹叡

三国曹叡是曹丕的儿子,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曹叡在位13年,他也算一个明君,但是当政后期大兴土木,沉迷淫乐,落下了不好的名声,景出三年(239年)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魏明帝――曹叡)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但大多散佚。

Δ曹叡

曹芳是曹叡的养子,由于曹叡的儿子早夭,后期又纵欲过度,以至于不能再生育,没办法收了个养子。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彰的孙子、曹操的曾孙。 青龙三年(235年),曹芳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曹芳是曹魏的第三任皇帝,他在位共14年。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这个谥号不咋的,但凡带“厉”字的都不是好君王

👉️③曹髦

曹髦是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在位共七年。曹髦是魏文帝曹丕庶长孙,东海定王曹霖庶长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

高平陵***后,司马懿诛杀了曹爽,然后培植自己的势力,逐渐架空了皇帝曹芳,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承袭了大将军爵位,司马师为了专权,废齐王曹芳。司马师觉得曹髦年纪小,容易控制,于是被立为新君。

但是司马师看走眼了,曹髦少年有勇有谋,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权十分不满,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当时司马师因病死去,弟弟司马昭承袭了大将军之职,曹髦说,做这样的傀儡皇帝还不如死了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个鱼死网破,说完带领带领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手执宝剑,率领数百余人讨伐司马昭。

Δ曹髦

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死后被司马昭废为庶人。

👉️④曹奂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用矛刺死,,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三国时期魏国一共存在了45年,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65年。魏国第一个皇帝是曹操之子曹丕,下面依次是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和元帝(陈留王)曹奂,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1、曹睿

曹睿是魏文帝曹丕长子,魏国第二代君主,公元226年 至239年在位。曹睿之子全部夭折,于是过继曹芳作为继子,曹芳其人来历在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估计可能是曹睿的侄子。

2、曹芳

曹芳是魏国第三代君主,蔡睿养子,公元239至254年在位。曹芳即位初期,由曹氏宗族曹爽和权臣司马懿共同辅佐,后来司马懿发动兵变,独掌大权,司马氏从此执掌了朝政。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执政,254年,曹芳被废,贬为齐王。

3、曹髦

曹芳被废后立曹髦为帝, 曹髦成为魏国第四代君主。曹髦与曹芳同辈,都是曹丕的孙子辈,曹髦是曹丕儿子、曹睿弟弟曹霖的儿子,是曹睿的侄子,曹芳的堂弟。

曹髦不甘心当司马昭的傀儡,准备讨伐司马昭,最后却被司马昭所杀,年仅20岁,“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就出自曹髦之口。

曹魏一共才经历了三代五位皇帝,却出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位自降身份,把亲爹叫作“堂祖父”,另一位更离奇,不知道亲爹是谁。

更有意思的是,曹魏五位皇帝被废了仨,废掉他们的是“三司马”。

曹***后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并于公元220年逼汉献帝禅位,曹魏***自此鸣锣开战。

曹叡早年受累于生母甄氏,一度被贬为平原侯。甄氏起初是袁绍的儿媳,袁氏被灭后,曹丕贪图甄氏的美色,便将她收纳为嫔妃,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帝王的脸六月的天,曹丕登基才一年就赐死了甄氏。至于理由,各种史料说法不一,主流说法是甄氏对曹丕移情别恋深感不满,常有怨言。

曹叡被降封后表现出超常的理智,他谨慎侍父,修德正行,赢得一片赞誉。一年后曹丕恢复了曹叡的王爵,又将他过继给郭皇后为子,确立了他嫡子的身份。

四年后的黄初四年,曹丕驾崩,20岁的曹叡即位。

请问干支纪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

要问干支纪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准确的时间无从可考,也不法能察。可是要从名称上分析还是可以推算出大概的时代的。現在世界所用的是公元历,据说公元是以耶苏的诞辰日记为元年。中国过去用的是旧历记年月日,是以干支搭配来记年月日时,所以说是八字记法。旧历包括阴历和农历,阴历和农历统称夏历,为什么说是夏历呢?恳定是在夏朝时期就用这种历法了。中国所流传的史记中自从盘古开天后便是:三皇五帝夏商周,[_a***_]三分吳魏刘,晋宋梁齐南北史,迶唐五代宋金收。由此可見干支纪元法在五帝时代就已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了。所以可以确的干支记法是五帝时代創立,夏朝时期广范使用。

干支纪法在中国民间很早就使用了。史书上说中天皇君兄弟十三人,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发明天干: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发明地支: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2] ***则以十兄弟为十天干,以阉茂、大洲献配入十二地支,另以十名(后来的地皇兄弟名)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合为十二地支。地皇根据三辰发明了历法,地铿以日照为昼,月照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三辰历法的发明,后世历法基本沿用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的定式。[3]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语出《尔雅·释天》)「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2] 后世以十二支纪月,叫作月建,由于地支之数正好为十二,所以各月纪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当时人们把"日南至"即冬至的十一月定为子月,所以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其后顺次为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在各月固定地支的情况下,再配上天干,就是干支纪月法,这可能是唐代才开始使用的。干支纪月五年为一周期,农历的闰月不加干支。

据说在干支纪年法以前,中国曾经***用过岁星纪年法(木星纪年),古人认为12年木星行天一周,所以把它叫作岁星,并且把它的运行轨道分为12份,即12次,岁星一年移过一次,以次纪年。由于岁星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实际观测的星象的运行方向正好相反,又因为岁星的运行并不均匀,有时还有逆行,所以用它来纪年有不少不方便之处。于是古人就***想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太岁"(岁阴、太阴),它每十二年在天球背景上自东向西均匀地运行一周,这就可以用每年太岁所在的轨道部分来称呼该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对于干支纪法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干支的源头说起。

东汉的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说:“大桡***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蔡邕的意思是大桡发明的天干和地支。

大桡是谁?

吕氏春秋•尊师》:“黄帝师大挠。”原来是黄帝的史官

但是,蔡邕的这个说法无据可考,只是个传说而已。

《尚书・虞书・益稷》记载:“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这是尧舜帝之后,到了禹时期,这里的意思就是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过了辛壬癸甲四天之后,就子承父业治水去了。这里的辛壬癸甲是古籍中最早出现的天干纪日的记载。可见这时期还没有地支纪日,可能还没有出现十二个地支的这种汉字

到了商代,《尚书・商书・伊训》记载:“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这里记载的是汤之后,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之年,在十二月的乙丑日祭祀,由辅佐其祖父汤立国的贤相伊尹作了《伊训》、《肆命》、《徂后》等教导太甲效法先祖治理国家的事情。这里的乙丑日即是最早出现的干支组合在一起纪日的方式。

殷商甲骨文卜辞中都是有干支纪日的,如下图圈中的两个字就是辛酉组合起来的干支纪日。

从这里来看,在殷商时期才开始有干支组合在一起用来纪日,还没有用在纪年上。


天干,地支,汉字早就有了,但干支纪年用于历法,却并不是今日头条上一些人说的那么早。

确切的史料,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庭下令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史记,历书》,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为太岁纪年。太岁即岁星木星,约十二年(11.862年)绕天一周。

《太初历》有干支,只是用于纪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己詹,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

《太初历》,以十一月冬至日为“甲子”。甲子为六十干支之首。

至于年名,《太初历》还没用干支。太初元年,焉逢摄提格。太初二年,端蒙单阏。,,六十年一轮,太初六十一年与元年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至清朝历史简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至清朝历史简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曹丕 干支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