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对周朝历史的感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对周朝历史的感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的悠久历史读后感?
这本书是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它不仅帮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更让我知道了中国历史的悠久。
“学万人敌”讲的是秦朝时楚人项梁想要复兴楚国,但是秦朝太强大了。他见自己的侄儿项羽从小挺聪明,就亲自教他读书,但是项羽学了没几天就不愿意再读下去。项梁见项羽学文的不行,就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点又扔下了。项梁气坏了,直接当面批评项羽,项羽却有他自己的想法。项羽说:“书读好了,只不过记录自己的姓名。剑学好了,也不过跟人家对打,有什么了不起?我要学就要学一种真本领,能敌得过成千上万人(文言文叫万人敌),那才有意思。”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从书中,我明白了学习就要学有用的,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成功。
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都在教育着我。随着一个个故事的阅读,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看见了大思想家孔子,失败的楚霸王项羽,统一全国的秦始皇嬴政等。这一个个大人物的英雄事迹,令我感动。
东周列国志各个故事及其道理?
《东周列国志》中的故事涵盖了各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比如《齐桓公与管仲》告诉我们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晋文公与盾》告诉我们要讲信用,《楚庄王三让》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韩信点兵》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这些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道理,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准则。
周朝有800年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和颂扬?
纣王亡商尚且大权在握,而周朝八百年江山,早在周幽王之后就已经名存实亡,天下纷争不断时,周王室已经沦落为傀儡,到了后来,诸侯国甚至都不屑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已经没任何意义。
作为西方的小国,周在商朝对东南用兵国力大损的时候趁虚而入,取而代之,建立了周王朝。西周时代的周王室尚且还有强势的威望,加上王幾的广阔富有,众多诸侯国也不敢造次。
而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在洛阳建立的东周王朝苟延残喘,早就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控制,王朝名存实亡。
春秋时代,周礼仍旧还有一定影响力,到了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法家思想取代周礼成为各国争先恐后遵循的原则。
楚王问鼎中原,秦武王嬴荡更是率领军队进入洛阳,妄将九鼎带回咸阳。
虽然如此,周朝仍旧有很多让后世赞扬的地方,比如“百家争鸣”。虽然乱世,但是春秋战国几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空前开放的时代,各种思想学说都虽然影响力有大有小,但都能得到传承,各个学说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相当大一部分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确实是八百年历史。但除了孔子对西周推崇备至,新朝的王莽试图恢复周朝的一些制度外,历史上对周朝的表扬和歌颂确实比较少。这中间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点:
1、周朝号称八百年,实际有效统治时间只有西周时期三百年左右。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地盘和军队就大幅度缩水,加上春秋各霸主的相继崛起,周朝失去了对诸侯的掌控,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相继称王,周只能说是一个普通国家了。而且是个小国、弱国,经常被诸侯问干涉一下内政、一下鼎、借个道、占点地盘、征个兵收点税之类的,一点没有天下共主的尊严。
2、在实际有效统治的西周时期将近300年的时间里,周朝君主基本是庸君,也就是就不是十恶不赦之徒,也不是雄才大略之主。武王死得早,来不及治国。[_a***_]和康王算是守成之主,带来了四十年的成康盛世,这是周朝最辉煌的时期。昭王为了财富,经常攻打诸侯,最后淹死在汉江,成了周朝秘而不宣的丑闻一件。穆王只旅游不管事,其后四王基本没有存在感,只有偶尔干点坏事,被史书记录下来。最昏庸的厉王后,宣王岁短暂中兴,但晚年也很昏庸。最后终于迎来的烽火戏诸侯的幽王,导致西周灭亡。
3、西周统治者从家族利益出发,大肆进行分封。史载其分封七十一国,姬姓国五十三。分封的结果就是中央无力、诸侯做大,陷入春秋战国五百年乱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4、周朝本身得国不正。武王伐纣事实上兵不是儒家所宣传的那样是一场仁义讨伐不仁义的战争,而是更接近一场***。商纣对姬昌非常信任,授予其讨伐大权,周的势力才能扩张。另外,由于信任,商纣对周也没有防范,导致其进军顺利。姬发的大军渡过黄河时,商纣才派人去问他到底要干什么。而且,牧野之战时,商纣的主力部队在东夷作战,只能拼凑一些奴隶上战场,最终导致了失败。所以说,武王伐纣是利用商对周的信任,趁商首都空虚的时候发起的一场***。
这些原因加起来,导致后世对周没有好感,歌颂的自然也就不多了。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和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周朝历史的感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周朝历史的感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